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忍忍死之托,又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相互杀戮,贞臣之体,宁愿这样!辅助之心,何前忠后乱!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对司马懿的评价,将对司马懿的寻朝篡位此举痛加批驳,将司马懿定位为犯罪乱臣贼子。
李世民的话也代表了司马懿历史上的主流评价。从表面上看,司马懿被几代魏国皇帝重用。正如李世民所说,两次充当托孤大臣可见魏国皇帝对他的信任。然而,司马懿在公元249年发动年报仇,狼子雄心勃勃;高平陵之变篡夺曹魏大权,为子孙称帝铺平道路,所作所为,确实像一个标准的奸臣。
[img]446718[/img]
但是如果你仔细阅读历史书,你会发现历史真相并没有那么简单。司马懿出生于公元179年,发动高平陵之变时已经70多岁了。就三国时代的平均寿命而言,他已经是一颗十足的老寿星了。现在他脱鞋脱袜,不知道明天穿不穿。而且,身居高位,官拜太尉,极人臣,一生享受荣华富贵。如果他想造反,为什么不在他富强的时候开始工作,拖到他将就木的古稀年?
事实上,司马懿发起了高平陵之变,当时魏国的局势已经危如疲惫,他再也不出手魏国就完了。换句话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最初的目标不是皇帝或皇权,而是根除曹爽将军的力量。
曹爽,魏的皇室宗族,魏的前司马和将军曹珍的儿子。曹爽与魏明帝曹睿关系密切,经常出入宫廷,参与秘密。他是曹睿的心腹干将。魏明帝临终时,少帝曹芳年轻,指定曹爽和司马懿担任托孤大臣,全权处理国家大事。
[img]446719[/img]
一生聪明的曹睿没想到的是,这次他失明了。他寄予厚望的曹爽将军,不仅平庸,而且心术不正,对权力充满贪婪。上台后,他立即开始大力提拔任用自己的心腹,排除打击异己,打算成为无冕之王。
魏明帝死后,魏国统治层的权力格局为三足鼎立,一方是魏明帝遗孀郭皇后,另一方是司马懿太尉,另一方是曹爽将军,三方相互制衡。一方面,曹爽大量提拔兄弟曹曦、曹训、夏侯玄、何晏、邓阳、李胜、丁静等人占据重要地位,控制重点部门,控制京师禁军驻军。他垄断了军事将领和朝鲜大臣的任免权。
另一方面,曹爽削弱和压制了郭皇后和司马懿。曹睿死前,任命郭皇后的弟弟郭德郭建同为镇护将军,共同负责京师警卫。到目前为止,曹爽已经取代了他。八年前,为了防止郭皇后参与政治事务,曹爽强行将郭皇后迁往永宁宫软禁。
[img]446720[/img]
与此同时,曹爽还玩弄了权力,以少帝曹芳的名义将控制军事权力的太尉司马懿明升暗降,并被命名为太傅。他借此机会剥夺了司马懿的军事权力,使司马懿在家里半退休。有一段时间,曹爽的力量专攻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族,反复改革制度,曹爽的手已经落在了大魏皇权身上。
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曹爽在时机极不成熟的情况下盲目用兵蜀国和吴国。结果,他在与吴国的战斗中遭遇惨败,士兵们遭受了重大损失。损失万计。在对蜀国的北伐中,孤军深入,遭到蜀军的反击,魏军遭受重创,大量士兵民夫死失略尽,羌、胡怨叹,关右悉虚耗,严重损害了魏国的军事实力。
可以看出,曹爽是一位典型的有抱负、无能的奸臣。如果你听曹爽任性的胡为,不仅年轻的皇帝会成为傀儡,更可怕的是,魏国几代皇帝的基础可能会被摧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被迫发起高平陵之变只有铲除曹爽的势力,魏国才能转危为安。但司马懿没想到的是,他死后,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上台,也成了曹爽这样的权臣。
发动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懿的无奈之举。你为什么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