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在古代,粮食是不够的。面对这样的问题,古人为什么不开荒种粮呢?古人心里怎么想?
“桃李宫城近,偏承雨露恩。到目前为止,一半的耕地被用作花园。”宋无《马腾》
由于中国古代粮食本身,加上当时种植技术不够先进,古代粮食总是不够吃。
这也让人们产生了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的人口密度远不如现在大,空置的土地面积也很大,但为什么人们不开垦土地呢?
古土地政策
首先,我们需要对古代的土地政策有一个简单的了解。据报道,在先秦时期,中国出现了井田制度、“相地衰落”等政策制度。
秦汉时期,中国开始实行土地私有制,隋唐时期,中央政府提出了均田制和两项税法。宋朝成立后,王安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土地的变化。
例如,青苗法,募役法(纳钱代役)、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等。后来到了明朝,中国的土地制度又发生了变化。
其中,“一鞭法”最为有名。清朝朝廷实施了“更名田”和“摊丁入亩” ,可见古人为了吃饱肚子,充分利用土地做了多少改变。
[img]446016[/img]
限制土地制度
但是中国古代人不会去开荒种地,当时的土地制度也有很多限制。以几项土地政策为例。
比如井田制,要求诸侯向周王缴纳土地税,而土地由奴隶耕种。在这种情况下,奴隶根本得不到任何好处,没有周王的命令,诸侯也不敢随意垦荒。
而土地私有制和两税法则导致人们需要缴纳更多的苛捐杂税,而这些土地政策会加剧土地兼并。
如果人们在这种政策背景下选择开垦荒地,无疑会给自己“犁缰绳”,更不用说自己的土地无法种植了,谁会考虑开垦荒地呢?
[img]446017[/img]
古代战争较多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战争爆发其实比较频繁,每当要打仗的时候,朝廷都会大量征兵,导致中国年轻劳动力大幅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无法投入精力开垦荒地。毕竟,垦荒本身就是一个大项目,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人们用自己的力量填饱肚子是很好的。
[img]446018[/img]
垦荒花费了太多的精力
由于古代没有足够先进的种植技术,人们无法快速开垦荒地。与良田相比,在荒地上种植粮食的最终收获不会太好。
而且要把荒地变成良田,这段时间必然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这是许多古代农民无法接受的。
补充
最后,让我们补充一点,虽然古代给很多人的印象是“人吃不饱”,但事实上,中国古代并不缺粮。每年,人们都会向朝廷和当地官员和乡绅支付大量的食物。
而且他们总是吃不饱,其实古代的粮食分配也很不平衡,人们真的能拿到手里的粮食远不如上缴的多。
[img]446019[/img]
可以想象,古代平民的生活是多么艰难。此外,当这种粮食分配不平衡和严重时,农民起义将在中国爆发,人们开始用自己的力量谋生。
古代地广人稀 为什么古人不去开荒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