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的历史上,“商鞅变法”绝对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正是在这种变法之后,战国的历史才完全成为秦国的历史。秦孝公修耕战,惠文王、昭襄王东出函谷关。因此,到秦王嬴政继位时,六国面对秦国,早已无法挣扎。当秦王嬴政开始灭六国战略时,韩国首当其冲。公元前230年,秦将内史腾率领秦军一举攻克韩都新郑,韩国灭亡。
在战国历史上,韩国总是给我们一种存在感很低的感觉。很少有人知道,一直在抗秦一线的韩国,确实抵挡了秦国自惠文王以来几十年的东出攻势。直到战国晚期,国力不支才被秦国彻底抹平。在这个过程中,韩国的身影是历次合纵攻秦不可或缺的,秦韩之间,几十年来也有过激战。直到战国末期,韩国才被完全挤压到以国都新郑为中心的地区,但却被秦国摧毁。那么,战国时期弱小的韩国,面对强大的秦军,为什么能长期抵抗呢?
[img]443759[/img]
战国时期的韩国,完全可以称之为抗秦主力。如果秦国想东出,韩国是秦国的必经之路。特别是韩国占据的上党高地,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中原之脊”。在这样的背景下,秦韩之战是不可避免的。但即使双方国力差距很大,韩国也以弱小的国力顽强抗秦。直到秦国正式启动灭六国战略,难以扭转干坤大势的韩国才彻底灭亡。事实上,弱小的韩国能够如此强大地抵抗秦国的进攻,完全是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 几十年来,韩国能够与秦国抗争。与韩国“三家分晋”后的一系列战略有很大关系。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春秋时期重要诸侯国郑国被韩国彻底吞并。不要低估这场灭郑之战。正是这场战争奠定了韩国未来能够跻身七雄行列的基础。在“三家分晋”之初,韩国只分上党和宜阳地区。而且上党地区是山地,虽然容易守难攻,但也是山地的原因,使得农业发展程度远低于魏占领的平原地区。
[img]443760[/img]
而对于新郑地区的占领,则极大地弥补了韩国一直存在的不足。吞并郑国后,韩国的疆域大致可分为宜阳地区、上党和新郑三部分。虽然韩国的领土并不广阔,但灭郑使韩国的国力大幅增长。这种情况也为韩国今后长期抗秦提供了国力支撑。当然,除了新郑地区的粮食生产外,宜阳地区的韩国铁矿石也为当时的韩国打造了一流的军工产业。
历史资料中一直有这样一句话,那就是“世界上所有的弩都来自韩国”。这句话在战国时期并不夸张。宜阳生产的铁矿提高了韩国的农业发展和生产能力。此外,韩国凭借宜阳铁矿建造了战国时期的一流装备。正是凭借这一强大的优势,诸侯们长期以来不敢轻易攻击韩国。
[img]443761[/img]
@ 韩国可以抵抗秦国的攻击。与韩国相申是无害的,在韩国引发的变化也有很大关系。虽然这种变化并没有从顶层设计上扭转韩国的国情。然而,无害的变化极大地振兴了韩国的国力。这对韩国未来的抗秦之战具有极其现实的历史意义。
虽然战国时期的韩国一直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但它始终以顽强的战斗精神站在抗秦的第一线。这种无害的变化和韩国本身的优势对韩国的抗秦战争具有积极的意义。
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为什么它总是站在抗秦的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