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婚姻非常感兴趣的朋友们,带来详细的文章供您参考。为什么古代女性结婚时父母要准备一条开裆裤?这条裤子是用来做什么的?
不等父母的命,媒人的话,钻孔间隙相窥,逾墙相从,父母中国人都便宜。-孟子
“父母之命,媒人之言”,是封建社会婚姻制度最显著的特征。在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的严重影响下,婚姻对象的选择完全掌握在父母和长辈手中,忽视了当事人的主观感受,导致了许多情感悲剧。到了清朝,统治阶级甚至在国家和法律层面约束了这种婚姻制度,明确规定婚姻由祖父母主婚;祖父母没有父母,从余亲主婚。
[img]432086[/img]
古代婚姻情况
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毕竟,像“张生和崔莺莺”这样的悲剧故事是少数,所以婚姻制度的存在是合理的。
@ 封建女性几乎都处于“门不出门,两门不走”的状态。封建礼教和传统道德规范早已深入骨髓,许多棱角分明、脾气几乎都消失了。这样的女人结婚后,只知道如何教丈夫和孩子,追求孝道。@ 那时的婚姻,只要是男性的原因,基本上都会成功。
封建女性形象
那么,让父母和长辈掌握婚姻对象的选择是儒家思想“仁、义、孝”思想的基本要求。此外,毕竟,父母和长辈都很老,有丰富的社会经验,有更多的生活经验,有能力为女儿选择幸福。
最重要的是,封建社会的婚姻注重“合适的家庭”。这种在当今社会仍有一定原则的婚姻选择,可以让几乎每个人都放弃对爱情的奢望,让父母和长辈为自己选择最合适、最有可能过上幸福生活的家庭。
[img]432087[/img]
但与此同时,这种无视男女主观感受的婚姻制度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在古代女性结婚之前,除了她们的父亲和兄弟,几乎从未见过其他男人,加上婚前的爱情过程被严格省略,如何平静地面对他们的新婚丈夫,如何成功完成婚姻女性的主要任务——繁殖后代,已经成为婚姻女性和她们的母亲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
此外,封建社会男女结婚年龄严重较小,14岁达到法定结婚年龄;再加上传统伦理和封建礼仪的严重限制,新婚男女几乎处于第一次接触的无知和探索阶段。
在如此多的限制下,从未被蒙面的年轻男女立即被送到洞房。可想而知,夫妻一举冲破自幼灌输的封建束缚会有多难。“几夜不成事”甚至“还结婚很久,还没成事”都成了必然的结果。
传统的仪式法认为,“婚礼人士把合二姓的好东西放在寺庙上,继承了后代,所以君子是最重要的”。繁衍后代是婚姻的两个根本目的之一。可怜最基本的夫妻不能顺利完成,繁衍后代也不可能!
为了解决封建制度下不可避免的“不便”现象,“开裆裤”绝对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工具”。到了清朝,“开裆裤”几乎成为女性嫁妆的标准。
新婚之夜,新娘穿上“开裆裤”,既省去了女性最艰难的合作阶段——宽衣解带,又充分保证了男性的顺利成功;既充分保证了女性对封建礼教的绝对尊重,又成功完成了繁衍后代的必要过程。
也就是说,“开裆裤”是封建婚姻过程中打开男女关系的关键;直接拉进新婚夫妇距离的有力武器。这样的操作,即使在思想开放的现代人眼里,也足以让人脸红,心跳加快。但就当时的历史背景而言,“开裆裤”无疑是最实用的嫁妆。
[img]432088[/img]
诚然,“开裆裤”是封建婚姻制度约束下不可避免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封建婚姻制度的负面影响,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甚至是对女性尊严的严重践踏和侮辱。与其感叹古人用“开裆裤”的智慧,不如感叹封建制度对古人的无情逼迫。现代社会最宝贵的财富是科学、合理、人性化的婚姻制度、开放、实用、自由的思想。
参考文献:孟子、《清代野史大观》、《大清律例·婚姻》
古代妇女在结婚时就结婚了 为什么嫁妆里有一条开裆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