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少年时期有一个“长安米贵”的典故,到底是怎么回事?
众所周知,有一个“洛阳纸贵”的故事,讲述了西晋文学家左思根据三国时期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写出了一部文学巨著《三都赋》。
《三都赋》在首都洛阳受到人们的广泛好评。然而,由于当时没有印刷,人们只能竞相复制。复制的人太多了,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有一段时间,整个城市的纸张价格大幅上涨。
[img]428379[/img]
在唐代,还有一个“长安米贵”的典故,讲述了青少年白居易的故事。
《幽闲鼓吹》讲述了一个特别记载中晚唐朝野逸趣的故事:
白居易十六岁时,到长安应举。按照当时的习俗,白居易带着自己的文稿到京城名士咨询。
顾况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学者。他在诗画方面工作,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是中唐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先驱。
顾况看见一个乳臭未干的小男孩来拜访自己,心里不禁有些轻蔑。
[img]428380[/img]
顾况首先看到这位少年递来的文稿上写着“白居易”三字,他对眼前的少年漫不经心地说:“长安米贵,居之不易!
顾况虽然有点鄙视少年白居易,故意拿他的名字开玩笑,但也有言外之意,也就是说,在唐代都城长安,大多数人都不容易吃啊!
然而,当顾况打开白居易的手稿时,当他看到里面的小诗《草》(即《赋予古草告别》)时,他不禁肃然起敬。他信口读出声音:“离开原草,一岁一枯,野火烧不完,春风再生。”
然后,顾静一口气看完了白居易的手稿,忍不住称赞道:“我以前认为没有人能继承过去的生活。似乎错了。刚才,我对你开玩笑说:“长安米贵,生活不容易。”我认为你在长安站稳脚跟并不容易。看来我应该改变我的说法。应该是“虽然长安米贵,但你很容易生活!”
在得到名士顾况的称赞后,白居易在京城的名声也开始大震。
白居易后来的成就远远超出了顾情。他也是唐代三位诗人之一,与李白、杜甫并列。他一生创作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简单通俗。代表诗有熟悉的《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白居易也有“诗魔”和“诗王”的美誉。
【长安米贵】的典故讲述了白居易少年时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