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六祁山”故事被后人所熟知,但事实上,所谓的“六祁山”是虚拟的,虚拟的,历史上诸葛亮的北伐只有五次,只有两次带领军队离开祁山。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看看吧。
在《三国演义》四大名称中,诸葛亮北伐曹魏是该书后期特别关注的重大事件。从第91次《中原武侯上表》到第105次《武侯预伏计划》,罗贯中先生写了15次,包括无数的战斗。
诸葛亮北伐曹魏,“复兴汉朝”,这是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他一生的理想。因此,在“七擒孟获”、南中平定后,诸葛亮于227年春来到汉中,开始了8年的北伐。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这段历史被称为“六出祁山”。
[img]428089[/img]
对此,清末著名学者、作家于悦(1821-1907年)在其笔记《小浮梅八卦》中,对诸葛亮北伐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这个装饰也是。考《蜀志诸葛亮传》:建兴五年,率军北驻汉中。六年来,身率诸军攻祁山,马苏为张合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在汉中。
是年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
七年来,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攻,亮自处,至建威、淮退,遂平二县。这三个也是。
九年后,亮复出祁山,粮尽退军。这四个也是。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据武功五丈原说。八月,亮病卒于军。这五出也是。
然而,梁自处伐魏,止五次。而且第一次和第四次去祁山是不真实的。
《后主传》建兴五年春,书“丞相亮出屯汉中”,六年春,书“亮出攻祁山”,这是一场真正的战斗。五年出,六年还。俗传六出,或者因为《后主传》分书两年而误耳。”
[img]428090[/img]
因此,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北伐曹魏不仅从五次变成了六次,而且每次“离开祁山”都有很多精彩的故事。罗贯中先生为描绘诸葛亮“聪明”的形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事实上,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虽然在北伐前后取得了几次小胜,但也消耗了蜀国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没有取得多大进展。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尽力出师北伐呢?为什么罗贯中先生要把重点放在诸葛亮北伐的历史故事上?
一般来说,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以攻为守”,这主要是根据诸葛亮《后出师表》中的一段推断出来的:“先帝考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所以托臣讨贼。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弱敌强;然而,如果你不攻击小偷,王业也会死。只有等待死亡,谁会攻击它?”
诸葛亮在这段话中明确表示,敌强我弱,但“王业不偏安”,@ 为了实现“恢复中原”的目标,我们需要北伐曹贼。
尽管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神算子”,但诸葛亮实际上是历史上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英雄!
[img]428091[/img]
诸葛亮的悲剧在哪里?也就是说,他“知道自己做不到”。
诸葛亮出山前,司马微曾为他感叹:“卧龙虽得主,不得当时,珍惜!”(见第37次《司马微再次推荐名士》)
是的,虽然诸葛亮得到了主人,但他不能在那个时候,这是诸葛亮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方面,诸葛亮也非常清楚,他知道曹操占据了天空,“今天曹拥有数百万人,威胁皇帝命令诸侯,这真的不能与之作斗争。”(隆中对)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去世后,诸葛亮虽然知道命运不能违背,但为了报答刘备的好意,也为了宣布世界的正义,诸葛亮在稳定后方,亲自带领军队五次北伐曹魏,虽然,最终“致力于死亡”。
在《上谷司马被困》第103章中,诸葛亮设计将司马懿的父子俩引入上谷,并用火烧毁了谷口。司马懿的父子俩认为他们会死,痛哭起来。出乎意料的是,一场倾盆大雨突然扑灭了大火。
诸葛亮以为司马懿会被火烧死。他没想到会下雨。他不得不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能强。”
[img]428092[/img]
罗贯中虚构了一幕,主要说明“天不佑汉”,@ 诸葛亮多次北伐也很难取得重大成就。
诸葛亮在艰难的环境中仍然“知道自己做不到”。事实上,这种精神也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理想化生活的写照。
唐代,“诗圣”杜甫发出了“出师未捷先死,长使英雄泪满面”的感叹。
诸葛亮的精神对历史上坚持抗日战争、抵御外来侵略的爱国军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北宋末年,著名的抗金名将宗泽非常钦佩诸葛亮。临终前,他含恨地唱着“出师未捷先死,英雄泪流满面”,然后连续喊了三声“渡河!渡河!渡河!”而死。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更是佩服诸葛亮,在成都武侯祠至今仍保存着岳飞手书《出师表》石刻。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北上燕京的路上被元军俘虏,还写了一首《怀孔明》:
斜谷事不济,将星落营。
至今出师表,读之泪沾胸。
汉贼明大义,赤心贯天。
世以成败论,操懿真英雄。
在这首诗中,文天祥不仅赞扬了诸葛亮,还表达了他坚定不移的爱国抱负。
有了这些前辈的光辉,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先生自然会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隆重描绘诸葛亮对蜀汉事业的忠诚,以及“知道自己做不到”的积极进取精神。
诸葛亮在历史上真的[六出祁山]了吗?为什么三国演义重点关注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