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不明白:古城墙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为什么古城墙要做成“锯齿”形?古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吗?
喜欢历史和文化的朋友必须明白,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清时期,人们都建造了保护城市的城墙。但由于时间太长,战争不断,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城墙遗址。尽管如此,还是保留了一些城墙。明朝有一些城墙,虽然被破坏了,但经过清朝的修复,如南京明城墙、西安明城墙、北京明城墙等。
[img]425655[/img]
有一个成语叫“城门着火,池鱼受到影响”。为什么?在古代战争中,要想进入城市,光靠爬墙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打破大门。为此,攻城方经常放火烧城门。为了保护城门,守城方也会放火烧敌。城墙外是护城河。灭火时自然使用水。如果水耗尽,鱼怎么活?
为了保护城门,人们经常围着城门建瓮城,有时甚至建三重瓮城。
然而,如果你从远处看城墙,你会发现城墙不是直的,每隔一段总是有一个突出的部分,整体看起来像锯齿,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这种突出城墙的建筑叫马面。不是牛头马面,也不是衣服里的马面。这种建筑叫马面,突出墙壁,看起来像马面。
马面有什么作用?具体来说,有三个。
[img]425656[/img]
一是保护城墙
要知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发石机。这种大型冷兵器可以发出巨大的石头,威力惊人。如果城墙不坚固,很容易被撞倒。在墙上建马面可以增加墙的厚度,避免被石头砸碎。
二是增加城墙面积
这看起来有点胡说八道,但很有道理。突出的马面相当于城墙上多了三面。你能做什么?如果敌人一拥而上,它可以使敌人更加分散,因此每平方米城墙上的敌人相对较少。作为一个守卫城市的人,拉长战线是件好事!
[img]425657[/img]
三是便于火力交叉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在古代,两军之间的战斗并不像电视剧那样拥挤。双方的军队分为前军、后军和左右翼几个部队。如果对面的军队进攻,它会直接迎头而上吗?答案是否定的。
军事上有一个术语叫“交叉火力”,意思是两个火力单位在阵地上,不是正面射击,而是左侧单位向右射击,右侧单位向左射击,可以最大限度的杀死敌人。
公孙赞...白马义是中坚,也分为两校,左射右,右射左。-三国志
1800多年前,当汉末公孙赞和袁绍争霸时,他们学会了使用这种交叉火力的战术。
[img]425658[/img]
马面就是要发挥这个作用,它突出墙,直接增加两面,士兵不仅可以直接射击,还可以左右射击。两面马面和一面城墙形成了一种三面包围敌人的战术。事实上,早在40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位于山西省榆林市世茂古城遗址的马面,马面在不同的位置是不同的。
可见马面的应用历史悠久,也反映了当时战斗的残酷。
古代建城墙的时候,都是锯齿状的。 为什么古人要这样修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