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农民和地主非常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为什么农民不自己开荒?
[img]426025[/img]
在漫长的古代封建社会,“封建生产关系”贯穿始终。虽然人少地多,但真正掌握在广大农民手中的却不多,只有少数普通农民家里有余粮。
可以说,古代勤劳的农民,辛苦工作了一年,最终甚至可能填饱肚子,在某些时期,税收或自然灾害的原因,甚至无法逃脱饥饿的命运。
在重农抑商的古代,农民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中流砥柱,实在令人心酸。
那为什么古代农民宁愿做仆人,为别人耕地,也不愿意自给自足呢?
在现代,这似乎是一个难以理解的问题,但如果你站在古代农民的立场上,背后的原因就更无助了。
[img]426026[/img]
@ 要想开荒,必须得到特许。
封建统治者似乎相信“让农民没有多余的财富”的政治秘密,尽管“民为贵,君为轻”、“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已经成为许多皇帝的说辞,但从根本上说,在中国古代,君民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一些分裂,甚至形成一些对立。
君王一直把老百姓当成对立面,所以他们对老百姓的感情很复杂。
一方面,朝廷需要依靠人民的支持。如果农民不工作,朝廷和上层阶级就很难生活,国家也不能继续工作。另一方面,他们很清楚,农民对上层阶级和权力下放者有一些嫉妒,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引起大规模的不满,甚至起义和暴动。
@ 君王需要不断思考如何让农民诚实耕地。
在这方面,皇帝通常使用“愚蠢的人”技巧,所谓的愚蠢的人,一个是让农民没有知识,没有思想。其次,通过强硬的控制手段,让农民愿意认为有地方种植,是天子的食物,所有的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中。简而言之,它是为了让大多数农民“接受命运”!
“没有剩余的财富”,就是让农民努力耕种,但没有剩余的粮食。
@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控制土地。
普天下,难道不是王土吗?即使到处都是荒地,没有政府的允许,私人也不敢动分毫。
当然,为了鼓励农业发展,历代都有支持人民开荒的政策,但大多数都是在灾难和荒地时代,国库是空的。他们只是想让农民大面积开荒种地。风雨不顺,土地开放,收获不多。
自然,“有地可开”这是一个主观条件,即使政策允许,农民也有开荒的特权,开垦荒地会变得容易吗?
@ 开荒成本过高。
与现代不同,各种机械设备三两次就能开出一大片荒地,在古代,农民开荒全靠双手和刀锄。
当然,清理荒地上的草、树和杂木可能并不难,但翻地板和松土就更难了。如果没有水源,就要挖一个大水池,用手和简陋的工具,一块符合庄稼生长的土地,不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吗?
当然,如果家里养牛,土地复垦的效率可能会提高很多。
但绝大多数农民买不起牛。
如果你想跑牛,你必须吃草。即使在经济繁荣的宋朝,南宋学者方万里曾估计,一头牛每个月都要吃一贯的草钱。普通农民负担不起这种费用。
养牛很难,更不用说买牛了。
据《宋会要》记载,北宋初年,一头牛的价格是三贯钱,中后期飙升至十贯。南宋时期,已经是“四十贯钱一头牛”了。要了解当时的“县长”,1月份的税前工资只有十五贯。
[img]426027[/img]
而普通农民,买牛只能是一种奢望,古代小农经济的脆弱,从一头牛身上就能看出来。
而且要用耕牛,只能靠租,这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
那么,即使农民凭借强大的工作能力成功开垦土地,拥有土地使用权,他们能过上自给自足的幸福生活吗?
显然,农具、种子、肥料等费用暂且不管,能不能让自己吃饱,都是个未知数。
一个人无法逃避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不用说,一块土地要想长出好的庄稼,有好的收获,就必须经过几轮种植,土地才会变得肥沃。如果风不调雨不顺,辛苦开出来的土地可能撑不了几年。
[img]426028[/img]
封建王朝的盘剥是灭顶之祸。
时不时来个土地兼并,辛苦开荒,转眼就把别人交给了别人。
例如,在“富宋”“不遏并购”中,土地复垦成功,有“自有土地”的“自耕农”将承担诸多负担。除了“二税”,还有十几个杂税,如农具税、牛皮税、铁和盐。
最致命的是兵役,一旦劳役下来,开放的荒地要么被占用,要么被复垦。
北宋著名大臣韩琦叹了口气,农民不敢种地养牛。
[img]426029[/img]
后来,大量农民逃亡,全家逃亡,以至于“税存户亡”现象普遍发生。
虽然历史上“轻赋薄赋”的仁政时有发生,比如仁宗时期和明初,“爱人如子”的皇帝甚至采取“送牛”来减轻农民的负担,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表面操作,税收还是悄然上涨。毕竟没有“暴敛”,统治阶级吃什么?
@ 交的越来越多,有地也没用,吃不饱的还是吃不饱。
“富民置产,弃多贫民”已成为社会上的普遍现象,以至于“有赤子无立锥之地,包补数十亩空粮”。
有地,交得多,没有地,还得交。
更不用说“自由”了,即使是帮地主打工的租客仆人也活不下去。
当可怜的农民到了“做房客却得不到”的地步,谁愿意开荒?
兴,人苦;死,人苦。
在古代,开荒真的很难,更难的是开荒后什么都没有。
古代农民为什么要打工种地? 开荒种地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