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平入洛是南宋晚期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事件。金国灭亡后,南宋挥师北上试图收复三京(洛阳、开封、商丘),但损失惨重,功亏一篑。许多人对著名教练孟巩未能指挥这场战斗感到非常遗憾。但事实上,孟巩反对入洛计划。他和他的老板史松之都认为,双方的国力差距太大了。即使他们幸运地成功入洛,当严冬来临时,充满活力的蒙古军队渡过黄河南下,河南宋军也无法逃脱被歼灭的命运。
端平入洛的理论基础是金国曾经使用的“拒关守河”体系。金国末期收缩到黄河以南(当时黄河夺泗水,淮河入海)。河南保守狭窄的地方,被潼关和黄河的天险阻挡,蒙古军无法打开局面。最后,只有通过南宋汉中武力,才能迂回灭金。
[img]423244[/img]
然而,在三峰山战争之前,金国仍有近20万名野战军。这意味着,考虑到黄河的一些河段在冬季结冰,至少需要15万名野战军才能完成这一防御体系,而当时行政效率低下的南宋全国战士只有15万名左右。因此,除了年轻轻浮的宋理宗和盲目主战的郑清志、赵葵等人外,大多数满朝文武都反对这一计划。
进口中原时,有两条路线:襄阳和淮西。宋理宗原计划希望两路并出,但最终只有6万淮军参加了入洛行动。史嵩之拒绝出兵转薪,京湖战区一直受到批评,但实际上这是正确的选择。由两淮出兵,仍有汴渠等河道可运粮。如果襄阳出兵,考虑到缺乏东北-西南的河流,正如著名大臣乔行简所说,“如果你从襄阳进来,你必须承载20小时才能造成一块石头,恐怕你可能达不到。”。由于襄出兵运粮的性价比如此之低,放弃参与必败入洛行动,反而可以为京湖战区保留更多的实力。
端平入洛的宋军作战大致如上图所示,赵葵、全子才率6万军队从淮西进入。因为是盛夏,蒙古主力在黄河以北避暑,只有少数被蒙古人收编的金军留在河南。宋军很快收复了商丘和汴京。原金将李伯渊杀死汴京教练崔莉,投降宋军。宋军分为两部,先后赶往洛阳,第一梯队徐敏子部1.3万人,第二梯队杨谊部1.5万人。由于蒙古人挖掘黄河河堤,造成洪水泛滥,道路泥泞影响宋军粮食转运,此时宋方已经出现粮食短缺。第二梯队前往离洛阳市不到20公里的龙门镇,遭到蒙古军袭击。当时,杨谊部正在全部用餐,蒙军先锋刘亨安率领骑兵突袭。宋军的应急能力明显不足,全军迅速崩溃逃跑,被迫淹死洛水。由1.5万宋军组成的第二梯队被几千蒙古先锋部队的冲锋报销。
然而,负责与宋军打交道的蒙古将领塔察儿率领2-3万人与徐敏子部1.3万人作战,但他只与缺粮的宋军作战。宋军[杀了400多人,赢了300多张团牌,直到中午才明白]。由此可见,南宋淮军的野战力量在步兵阵战中表现出色。强大的弓弩火力足以应付蒙古的步兵弓箭手和骑兵射手。当他们穿着步人甲的重步兵与蒙古步兵作战时,他们一点也不落后。
蒙古军擅长机动、骑射和伏击,但无论是冲击还是步战,都无法与巅峰时期的金军相比。难怪金末的忠孝军多次以少胜多。刘亨安在龙门之战中的冲击骑兵大多是汉族军队,他们的战斗能力优于蒙古冲击骑兵。赵葵和全子可能认为徐敏子和杨友会师后的兵力足以击退蒙古军,所以他们没有得到支持。最后,徐敏子吃了所有的食物,杀了马,不得不放弃营地向南撤退。在这个过程中,他被蒙古军骑射手追赶,损失了九分之九。
在得到洛阳宋军几乎完全灭绝的消息后,赵葵全子惊呆了,迅速扔掉了大量的行李,带领剩下的3万军队逃回淮西。在洛战争中,南宋失去了近3万名野战军队,消耗了大量的粮食、草和军事物资,最终成为一场闹剧,并给了蒙古入侵的口碑。第二年,只有数十万的蒙古军队对南宋发动了全面入侵。
[img]423245[/img]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蒙古军队的战斗力与宋军相比没有太大的优势。事实上,在蒙宋战争中,蒙古人一再依靠人海战术取胜。但相应地,南宋人口数千万的野战军长期保持在10万出头,只有东亚野战军的一半左右,剩下的要么吃空,要么脆弱,这必须说是系统的问题。
什么是端平入洛?为什么最后没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