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圣旨和太监非常感兴趣的朋友们,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所有的圣旨都是太监宣读的吗?
大多数古代太监都不识字。他们为什么能宣读圣旨?
但事实上,太监自古以来就作为皇室成员的奴隶存在,地位非常地下,“太监”并不是所有的奴隶都能负担得起,作为一个官方名称,“太监”可以说是一种尊称,是太监系统的最高水平,相当于朝廷的四大成员。
刚进宫的小公公只能被称为消防员。阉割后,他们被送到宫殿做最辛苦、最累的劳动,如刷厕所、跑腿、送信、洒水、搬运等。一些不幸的消防员甚至直到老死才见到严肃的主人。
[img]419833[/img]
因此,即使宦官制度达到明清两代的顶峰,所有能被称为太监的宦官也不会加起来超过50名。在明朝之前,与宦官的擅权相比,外戚的专权更为严重。
明朝永乐时期,由于朱迪的怀疑和篡夺王位的内疚,他专门设立了一个名为“东厂”的特务机构,以监督和探索朝鲜官员的舆论方向。明宣宗时期,太监自古以来就不识字,直接派专门的老师教宫殿里的太监学习。从那时起,太监在明朝的地位就上升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能成为太监的宦官基本上是太监的龙凤,所以他们不太可能宣读圣旨。但事实上,宣读圣旨并不是太监的全职工作。事实上,宣传圣旨的过程相当繁琐。
@ 皇帝的圣旨不能由皇帝自己执行。皇帝有任何发布命令的意图后,必须经过一个专门负责起草皇帝旨意的部门,即翰林院的承旨处。
[img]419834[/img]
旨意草案完成后,旨意办公室应特别将草案提交皇帝审查。皇帝认为可以后,应该盖上皇帝的特殊传国印章,然后派特定的钦差大臣到有关部门实施。因此,这一过程代表了国家尊严和皇帝的形象。
从旨意草拟开始,候选人需要是朝内文笔比较漂亮的大学士,@ 大臣代替天子宣读圣旨,要么是事务相关的重臣,要么是皇帝特派的专员。
因此,宣读圣旨的过程一般由翰林院承旨处自上而下一站式完成,大多数宦官忙于后宫服务,很少接触到朝廷更正式的圣旨宣读。
事实上,一个更有进取心的皇帝不会让他后宫的“太监”代表他宣布圣旨。他们声称皇帝是“奴隶”,而不是“大臣”,派奴隶来传达他们的命令,不仅不注意他们的大臣,而且破坏了皇室的尊严。
[img]419835[/img]
历史上,大多数太监都能接触到“圣旨”的宣传,充其量就是向皇帝后宫的妃子传达一些神话,也就是“信”。他们不仅与朝中大臣挂钩,而且与任何国家大事挂钩。
毕竟,在明朝之前,宦官的权力并不严重。太监真的可以接触政治事务,从明朝中期开始。此时,为皇帝宣布圣旨的太监必须能够实现太监的地位,而且大多数都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
[img]419836[/img]
结论:自明英宗以来,太监逐渐掌管批红权,甚至掌管印信。后来,他甚至逐渐将朱元璋时期设立的太监内部各衙门的权力整合到司礼监的一个部门。直到他掌管了监督和东厂,司礼监才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后宫宦官机构。
这是一个足以制衡内阁的官僚机构,相当于宫廷中的另一个“内阁”。此外,司仪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将比内阁更加密切。因此,明朝后期的司仪和礼仪监督将比内阁在皇帝的决策中发挥更深层次的作用。
太监宣读古代圣旨吗? 实际流程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