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从昏君到明君经历了什么?给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快来看看吧!
据甲骨卜辞记载,有一天,第二十七位商王武乙毕恭毕敬地占卜了天气,以祭祀第四位商王太甲。面对上帝,武乙虔诚地问祭祀太甲那天会不会下雨,仿佛在表达。雨天祭祀会让他不尊重太甲。
从商王武乙的行为中,我们可以发现太甲在许多商王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太甲之在子孙后代中有这样的地位。除了他的高代,太甲更是历史上以勤政爱民著称的商朝君主。
作为一代商王,太甲其实有着相当曲折的人生经历。在成为勤政爱民之前,太甲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太甲在继位后的三年里做了很多错事,不仅不知道是非,残酷暴虐,而且不遵守商汤留下的法律和失德。
[img]418389[/img]
第一种说法:流放桐宫
起初,由于继位的太甲不尊商汤留下的善政和法律,曾协助商汤立下灭夏之功的伊尹决定以老臣的身份将他流放到桐宫。据《史记集解》记载,所谓桐宫是埋葬商汤的地方,也是商王离宫的地方。在《史记》看来,伊尹把太甲流放到桐宫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行为。主要目的是让太甲每天面对商汤的陵墓,反思自己三年来的错误。
虽然桐宫离宫,不是监狱,但太甲还是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史记》记载,太甲流放后,伊尹做了摄政。他经常做的是接受各国部落领导人的崇拜。人情凉薄如水。太甲一旦失势,诸侯们立即崇拜摄政伊尹,完全忘记了商王太甲在桐宫。
太甲在世态炎凉的冲击下,慢慢地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要做一个昏君?在桐宫的日子里,他经常做的就是反思自己的缺点。经过三年的反和自责,太甲逐渐改变了原来的错误。伊尹也很高兴看到太甲在思想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最终决定迎回太甲,让太甲自己处理政务。复政后,太甲非常注重修行自己的德行,所以各国部落首领纷纷归属商朝,人民的生活也变得更好了。
第二种说法:宫廷政变
第三种说法:苦心孤诣
无论是《史记》还是《竹书时代》,他们记载的太甲都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或军事斗争,从昏君变成了勤政爱民的君主。与这些史料不同,《尚书》为解释太甲从昏君变成好君主提供了另一种生活化的可能性。
在《尚书》的《太甲》三篇文章中,伊尹不再是一个讨厌铁不成钢的摄政官员,也不再是一个试图自立的权臣。他完全是一个唠叨的老大臣。《尚书》记载的太甲,在继位之初,并不是一个残忍不明的昏君,也不是一个被赶下舞台的弱君,而是一个不听老大臣劝告的坏孩子。
正如伊尹所估计的,面对桐宫悲伤的环境,太甲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复政后,太甲一看到伊尹,就自称小子,把伊尹尊为老师,检讨了自己的罪行。
面对伊尹,太甲主要总结了自己的三项罪行,即放纵欲望、破坏法律和破坏礼仪。伊尹发现太甲已经改变了,感到非常高兴,然后警告太甲。伊尹的建议让太甲非常感动。在伊尹的鼓励和自我完善下,太甲终于慢慢成为一个勤奋、热爱人民的君主。
无论是《史记》中看透诸侯的凉薄,《竹书时代》中铁腕的复辟,还是《尚书》中尊师改革,都为我们解释太甲的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太甲的结局都差不多。据《史记》和《皇视》记载,太甲最终被尊为太宗,埋葬在历山。正是对勤政爱民的特点和地位的尊重,才被武乙等后代商王视为不可冒犯的存在。
这个人从昏君到明君经历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