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古代科举考试,看看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真的不是普通人才。
科举制度在隋朝正式建立,持续了1300多年。它为封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精英人才,其中许多已成为国家的支柱。让我们以唐宋为例,看看考试的具体内容。
唐代:明经(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习一经)、三礼、三传、史科(考墨义、贴经)、秀才、俊士(才智秀拔人)、进士、明法(法律制度考试)、明书(书写人才)、明算(考《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笔》《五经》每一个帖子,加上《缀术》《缉古》《记遗》《三等数》等。、一史、三史、开元礼(唐玄宗时代官修的礼仪巨大)、道举(从唐玄宗开始,考《老子》、《文子》《列子》《庄子》,考试方法与明经相同)、儿童、医学(脉科、针科、溃疡科;包括本草、脉经、素问、伤寒论、各种经方等。,宋代内容比较复杂)。
[img]417577[/img]
内容主要从唐代以前的经史子集中选取,其中四书五经是历代必考的内容,几乎成为明清时期唯一的内容。隋朝的学者有试策和杂文写作,进士科是时间政策和儒家经典,明经科学考察儒家经典。唐代,孔颖达编写的170卷《五经正义》被定义为各级官方学习的统一教材。内容是科举考试的基础和标准答案。学者必须精通背诵(背诵真的很棒)。
进士科,重诗赋,考贴经、墨义、试策,而贴经、法科、书科、计算科都要考。贴经就是把原文蒙上几个字,让考生填出来。墨义是用原文或注疏中的句子来提问的,一般每部经都要用教材的注释和注释来回答。这两种是背诵和默写。
以上是唐代常选科目,其中经常举办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明经、进士最受重视,年年开放,其他科目很少招聘。其中进士科最难,录取比例只有1%到2%。这门课最能体现考生的水平,包括诗赋(唐诗发达)、欧阳詹、李观、王涯、李江、崔群、名相房玄龄、张九龄、宋静、张说等都是著名的政治家和诗歌大师。
[img]417578[/img]
除常科外,还有制科,时间和科目由皇帝临时确定。制科又称制举、特科、特举。科目复杂。有人研究制举五类149科,有人分9类138科。
武则天时,武举成立,被列为常科。由兵部主持,考试内容包括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马枪、翘关、负重、身材。翘关是指用手举起一根7英尺长、3英寸半的木棒十次后,用手握住木棒一端的一英尺以内,以翘起木棒为准。负重是指“负米五斛,行20步”。著名将领郭子仪通过武术考试。
考试中的士子只有当官的资格,要正式当官,必须经过官方部门的“考试”(全选)。标准有四:身材,“身材丰满”,身材高大伟大(矮瘦排除);言语,“言语辩证”,口头表达能力;书,“楷法美”,字必正楷,活泼美观;判断,“文理优长”,分析判断两个案例,写判断词。
[img]417579[/img]
在古代,胖男人很受欢迎。《汉书》记载:张苍犯罪时,他脱下衣服,躺在刑板上。监斩官的陵墓看到他又壮又白,光滑如葫芦(葫芦),非常可爱。他去汉高祖为他说情,以免死亡。可见这样的身材在古代极其罕见,自然成为朝廷的选拔标准。这还不够。官员必须调查道德、才能和劳动。他们都通过了,才被授予官职。
这些条件加起来更苛刻。至少一年,至少几年十年才能通过,未通过的必须等三年才能参加全选。比如韩愈经历了三次,差不多十年,经过多次向高级官员推荐,才获得了国家监管四门博士的职位。
唐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公开推广制度。科举考试的第一名和公开推广名单一起放在一起。当时,一些考生在考试前也有作品。也有很多人想交名人,文学推荐,如李白;也想隐藏名声,走南捷径,如吴云;还有高级官员作为幕府,如杜甫(考试)。
[img]417580[/img]
在唐代的基础上,除常科、制科外,宋代科目取消了公推制,增加了童子举,包括帖经、杂文、时务策论、诗赋等。唐朝平均每年有70人左右,宋朝有300多人,是入学人数最多的朝代。宋朝取消了官部全选,中等分等授官。宋代绝大多数宰相出身科举,都很牛X。宋代沿袭武举,分为制选、常选、学选。学选是培养武术人才的学校,文武并重,科考合格者以策论决定是否留用。内容为《武经七书》(《孙子》、《吴子》、《六韬》、《三略》、《慰子》、《司马法》、《李靖问对》)。武术只考骑马和步射,有时还加弩踏。
“一切都是劣质的,只有高阅读”,“十年寒窗无人问,金榜名世界知”。阅读是学生进入社会阶层的主要途径,古今似乎是不可能的。宋真宗曾制作过《劝学诗》,鼓励世界各地的学生努力学习: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有千钟粟。
安居不需要架高堂,书中有自己的金屋。
出门没车没必要恨,书里马多如簇。
没有必要讨厌没有媒体的婚姻。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人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虽然科举考试服务于封建统治,但在它的推动下,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学习的社会氛围,在继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心理、提高整个民族文化素养、促进中国社会文化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我们再次倡导传统文化的复兴,从科举考试中学习,结合当今的教育内容,可能更能促进中国文化的复兴。
什么是古代科举考试? 古人考什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