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古代封王爵位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既然都是王子,古代一字王和二字王有什么区别?
唐朝以后,一字王是亲王,以国名命名,二字王是郡王,以郡县命名,直到清朝才废除。
什么是一字王?以明代为例,一字王就是亲王,明代亲王就是以古国为名的王爵,例如:
秦王、赵王、燕王、魏王、楚王
这些王爵都是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命名的,国号只有一个字,俗称一字王。
在明代,一字王的全称是“某国王”,如齐国王、韩国国王、秦国国王等。虽然它被称为某个国家的国王,但它没有封地,只是被命名。
明代的王子都是亲王。除了长子继承王位外,皇帝的其他王子都被封为亲王。例如,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迪的头衔是燕王,简称燕王。
[img]413804[/img]
(朱迪在称帝前的爵位是亲王,被称为燕国国王)
至于二字王,明代二字王都是郡王。亲王的儿子除了长子继承亲王爵之外,都被封为郡王,以郡县的名义命名。
例如,朱元璋的第六个儿子朱震被授予楚王称号。他死后,他的长子朱孟烷继承了楚王的爵位,其他的普通儿子和年轻儿子被授予郡王称号。这些郡王以楚国当地的郡县命名,如寿昌郡王、江夏郡王等。
以江夏郡王为例,一般简称江夏郡王。因为标题是两个字,所以俗称二字王。
所以明代一字王都是亲王,封号只有一个字。二字王都是君王,封号都是两个字。然而,在唐朝之前,一字王和二字王之间的关系是混乱的。
在西晋之前,中国没有亲王和郡王的区别。汉初,许多宗族被封为国王,有的以国名命名,如齐王、楚王、魏王。有的以县为名,如济南王、临淄王、长沙王。但是不管怎么命名,每个人的水平都是一样的,都是王爵。
西晋时期,郡王的头衔首次出现,但当时对王子和郡王的命名没有明确规定。西晋的王子也可以是两个字,比如东海王司马越、长沙王司马懿、成都王司马英、河间王司马青、汝南王司马亮。虽然这些国王都以县的名义出现,但他们也是王子。
唐朝成立后,唐朝政府正式区分亲王和郡王,明确了亲王的名字是古国名,用一个字。郡王的名字是郡县的名字,用两个字。
明代皇室的爵位制度基本完善,亲王为“某国王”,君王为“某某君王”。
在唐、宋、明三朝,除了极其特殊的情况外,亲王基本上只授予皇室,君王可以授予英雄。例如,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被南明政府授予延平王,简称延平王,是二字王。
[img]413805[/img]
(郑成功,爵位-延平郡王)
一开始,南明政府想封郑成功为王子,名字都想好了,叫潮国王。然而,郑成功拒绝接受。明朝没有先例封异姓英雄为王子,所以永历皇帝改封他为延平君王。
然而,异姓王的爵位通常无法继承。他的后代被降为公爵,并以公爵传世。例如,徐达的爵位是中山王,他的后代爵位是魏国公。
但乱世时期,也有异姓王袭爵的情况,郑成功死后,儿子郑经继承了延平郡王的爵位。
清朝,满族人在王子的头衔前加上“和硕”二字,在郡王的头衔前加上“多罗”二字。无论是王子还是国王,所有的头衔都使用美誉,不再使用国名和县名。
[img]413806[/img]
(多尔根的头衔是和硕瑞亲王,用“瑞”这个词赞美多尔根的智慧和眼光)
而且清代郡王和亲王的区别在封号字数上也没有体现出来,一个字的封号可以是亲王,也可以是君王,二字王也可以是亲王。
例如,吴三桂最初被清廷命名为平西郡王,简称平西郡王。后来,吴三桂被清廷晋封为王子,但他的头衔没有改变。他仍然被称为“平西”,平西王子仍然被称为平西王子。
(康熙第十七子允礼,最初被封为多罗果郡王,后来晋封为亲王,或使用以前的封号,直接改为和硕果亲王)
也是王爷 一字王和二字王本质上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