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发配非常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发配罪犯,来回几千里,为什么很多衙役都急着去护送?
古代流放的罪犯都被分配到边疆,千里之外有各种各样的危险。但是为什么衙役抢着护送犯人呢?有什么诀窍?
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偏远地区,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从尧舜时期流放的处罚到清末才被废除。流放的处罚自古以来就很少出现,直到秦汉时期才逐渐形成。流放听起来没那么痛苦,但实际上是仅次于死刑的惩罚。
在古代,交通非常不发达,流放通常去海南、广东、黑龙江和其他远离中心的地方。南方人流放到北方,北方人流放到南方。这意味着要长途旅行。我们应该知道,与现在不同的是,古代到处都是平坦的道路,没有汽车、飞机和其他交通工具。囚犯的四肢被枷锁束缚。这样,他们一直走着,味道一定很不舒服。
[img]413057[/img]
如果你晚上找不到合适的地方过夜,你只能住在荒野里。如果你吃了干粮,你必须努力寻找食物。当时,野兽比现在多得多,山上可能会遇到强盗。我不知道一路上有多危险。
对于囚犯来说,即使他们成功到达,当地的气候也可能无法适应。很容易适应。此外,由于医疗条件差,许多罪犯甚至在路上。或者到达后不久就死了!这种情况与负责护送的衙役相似。既然风险不低,为什么衙役会主动接手这份工作?
在古代,有两种情况下护送流放的罪犯。第一种是从出发地护送囚犯到终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通过步行护送囚犯。像这种衙役一样,他们遭受了很多痛苦。他们要走几千英里,花半个月甚至几个月。他们消耗的精力不小,一路上会很无聊。
虽然经常做这项工作的衙役可能会习惯这种生活,但仔细想想,也是生活所迫。如果可以的话,没有人会做这份工作。二是走一段路的衙役,他们是流放过程中的助手。
如果一个衙役带着流放犯人经过这个衙役的地方,他们的工作就像接力赛一样。也就是说,在自己的辖区内,带领衙役和流放犯人穿过自己的辖区,然后下一个辖区就不会由自己管理了。他们不需要完成整个流放过程,这相对容易。
平时古代衙役本身工作很辛苦。衙门里经常有各种体力劳动,工作很辛苦。而且,如果发生什么情况,他们经常冒着生命危险逮捕逃犯。
[img]413058[/img]
由于地位不高,通常只能是诺诺,县主人的私人事务往往不得不打扰衙门。它的回报与劳动力不成正比,收入非常微薄,每天只有几美元,一年只有几两美元,养家糊口是个问题。如果你得到了一份护送囚犯的工作,虽然有点困难,但回报仍然是一件小事
事实上,押送罪犯也可以说是 “公费旅游”。首先,朝廷会给予报酬,朝廷会对一路上的食物、饮料、住房和交通负责,也就是说,路上可能有点痛苦,但比平时好一点。了解他们通常的地位不高,工资也不高,暂时换工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与此同时,许多囚犯的家庭成员通常到处送礼物,以便让囚犯一路生活得更好。此时,负责护送的衙役自然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给予的东西的价值肯定不低。毕竟,这是人类生命的关键。你不能只给几块铜板!不管怎样,衙役能得到的肯定比他自己的工资高。
另一种情况是,一些衙门不是正式员工,而是外包。例如,地痞和流氓属于失业游客,没有严重收入。县长一打电话,他们一定会马上跑过来。一路上的艰辛对他们来说不算什么。毕竟,他们有钱。这些市场流氓可以说是徒劳的。如果他们有事要做,他们会叫你过来。如果他们无事可做,他们会回去当人民。
据说清朝时期,四川有一个叫巴县的地方。衙门口有7000多名衙门,其中大部分是白役。如果这么多无业游民能遇到护送犯人的工作,他们肯定会打破脑袋,冲过去,这也是衙门为什么要护送犯人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流放距离可以用铜抵消。2000英里需要80斤,2500英里需要90斤,3000英里需要100斤,所以流放的人自然少了很多。
[img]413059[/img]
自唐朝以来,许多朝代都遵循这种做法。基本上,只有普通的穷人和政治犯被流放,而普通的政治犯是政府官员的收入来源。
古代发配犯来回数千英里 为什么衙役要抢着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