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买官非常感兴趣的朋友们,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为什么买官能成为古代两千年的制度?有很多好处?
战国末期以来,中国封建君主开始了国家固定的购买制度,即“捐赠”制度。虽然历代名字不同,但都有一个流行的名字,那就是买官。这里的买官不是指官场上的潜规则,而是朝廷法制的固定制度。很多人会鄙视这个词。事实上,一切都有两面性。买官对朝廷和官员还有很多好处,也造就了很多名人。比如曹操的父亲,雍正时期的李卫(也就是李卫当官徐峥),还有马邦德县长…
[img]410650[/img]
目前,最明确的记录是,自大秦帝国建立之前的先秦时期以来,秦始皇制定了一项规定,以了解决先秦时期的经济压力。如果有人向朝廷捐赠一定数量的粮食,朝廷将给他们一个头衔,这是购买官员的开始。还有人说,这个制度可能会更早,只是因为嬴政太出名了,所以他把它放在头上。我们今天可能不明白,这个制度比整个帝制时代的生命还长,直到民国才完全结束。著名县长马邦德(葛优先生)可能是最后一个买官的县长。其实朝廷卖官可能不是一件好事,而是一场双赢的局面。
[img]410651[/img]
@ 对学者来说,这是一种合法而快速的晋升方式。明朝四大才子之一的文正明先生做了统计。一个普通的学者通常需要20多年的时间才能参加考试,通过率只有不到3%。但是除了特殊的天才或者几个背景深厚的类别。范进中举我们就不说了,文征明自己一辈子都没考上,他还是四大才子之一,还有柳永、蒲松龄等等。有些人,真有才华,做事能力超人,考试能力差。比如雍正年间著名的田文镜、李卫等,都封疆大官,为朝廷做了很多实事,大事,但他们的官员一开始都是买的。只要你有钱,你就可以通过复杂的考试程序,就像在游戏中一样,买最好的设备,直接晋升,让那些穷人忍受痛苦。顺便说一句,徐峥饰演的李卫太好了。历史上真正的李伟不是花子,而是一个大商人的儿子。后来,他是两江总督,江南总捕头是真的。这样,很多有特殊才能但不擅长八股文的同学都会有福气,前提是你家有足够的钱。那些懂水利、天文、机械制造的人,可以通过捐赠来获得官职。这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好事吗?对朝廷也很有利。
比如明代土木堡变了之后,大明王朝突然觉得压力很大。这样下去不行啊,一定要增加军事实力。但军事一直是最烧钱的东西,只有这么多的财政收入,怎么办?多卖几个捐赠名额不好吗?就这样,帝国危机越大,捐赠的名额就越多。到了清末,仅捐赠的名额一年就达到了10万人,几乎取代了正常的科举。一开始,这些捐赠的官员并没有实权,就像今天英国有钱人买爵位一样。从此,我不再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土豪劣绅和商人,现在我也是一个高尚的学者。不但不用服劳役,见官还可以叫哥们。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幸运的话,你可以做一份不痛不痒的实际工作。虽然收回成本需要20多年的时间,但你可以成为一名官员。谁在乎薪水!明清时期,这种虚拟化逐渐实质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仅仅通过正规渠道考上的官员是不够的。那就用捐款吧,后面有几个名臣。
[img]410652[/img]
但捐赠的缺点也很明显,没有人是傻瓜,亏本买卖有人做什么?这无非是利用下层利益为上层服务,用另一种方式补贴帝国。幸运的是,随着邪恶清朝的灭亡,这种制度逐渐消失,否则,这种变相掠夺将不会停止。@ 无论唐、宋、元、明、清,无论哪个朝代的粉丝,我们都应该明白,他们被淘汰了,真的不好,再吹也不能回去,回去更糟。你觉得捐赠制度怎么样?
古代买官制度有什么好处? 为什么这个系统能延续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