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七雄中,韩国实力弱,待遇不是很好。
虽然是弱国,在诸强的包夹里,但也有它的生存之道,忍气吞声是主旋律。
就在这时,有一个人改变了这一切,他就是韩昭侯。
据史记载,“懿侯卒,子昭侯立”
韩昭侯是韩国历史上第六位君主,在位30年,执政时期国势最强。
[img]410778[/img]
即位之初,韩昭侯意气风华,初生牛犊不怕虎,与赵国共同讨伐当时的霸主魏国。
双方在井水大战中,韩赵联军被魏军打败。
韩昭侯不愿意失败。公元前358年,他再次发动军队攻打魏国。战争非常顺利。韩军一路大步前进,占领了屯留、长子等几座城市。
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一年后,魏惠王任命庞涓为主将,带领魏武卒全面反击。结果,韩军大败。
魏军没有罢手,而是继续追赶猛打,逼近韩国首都新郑,韩昭侯被迫与魏惠王结盟。
随后,中原陷入混战局面,各国相互征伐。
公元前353年,韩昭侯趁机出兵进攻虚弱的东周,赚了不少钱。
据史记载,“伐东周,取陵观,邢丘。”
庞涓率领魏军进攻齐国,但在桂陵地区被田忌和孙膑击败。幸运的是,韩昭侯及时回援,否则魏国将遭受更大的损失。
公元前342年,孙膑在马陵击败庞涓,魏军几乎被彻底歼灭。这场战争也把魏国从霸主地位拉了下来,世界形势突然发生了很大变化。
就在这时,韩国发生了一件大事,一股变法热潮兴起。
[img]410779[/img]
韩国的地理位置相当严峻,被楚、魏、秦、赵等强国包围。
一方面,为了在裂缝中生存,主动向外扩张,如吞并郑国、侵占东周;另一方面,加强军事经济等内政。
战国时期,要加强内政,往往是变法,比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
韩昭侯招贤纳士,终于找到了一个人才,他就是申不害。
申不害原本是郑国的一个小官员,郑国被韩国灭亡后,他开始学法家,二十年后终于成功了。
申不害不仅擅长变法,而且擅长玩弄权力,在不知道君主的想法之前,一般不会轻易发表意见。
公元前354年,魏国攻打赵国邯郸城,韩昭侯犹豫不决,不知道帮助哪一方对韩国更有利,于是找来申不害听听他的建议。
拒绝轻易发表意见,暂时搪塞过去,因为重大事件需要考虑。
随后,申不害找了两个辨手,在韩昭侯面前表达了不同的观点。
从韩昭侯的话语中找到君主的“主张”,久而久之,申不害便成了韩昭侯身边的红人。
[img]410780[/img]
当然,只知道钻营的人是不会真正重用的。
公元前351年,韩昭侯破格提拔35岁的申不害为相,全权负责韩国的变法。
申不害和商鞅是同时代的人。他们可以相提并论,但他们走了不同的路线,导致秦国逐渐强大,最终统一了六国,而韩国只能强大15年。
商鞅变法主张废井田建设县制,奖军功建县制。但申不害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首先要保证君主的实力,所以提倡“君主独裁论”。
申不害变法过于注重权力,毕竟不能让韩国像秦国一样成为战国时期的一流强国。
然而,它毕竟加强了君主集权,韩昭侯又是一位厚黑学高手,有着惊人的理解能力。
据史记载,“申不害相韩,修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
因此,申不害在韩国为相十五年,在韩昭侯的配合下变法成功,韩国在一定程度上变得富强起来。
申请不害变法的效果如何?让韩国在一定程度上变得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