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夏非常感兴趣的朋友们,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人夏天用的冰是从哪里来的?
古人在夏天“吃冰”,在“古典名字”和“笑林广记”中有生动的描述:一个愚蠢的女婿在夏天去岳父家吃饭,吃了岳父特别准备的冰。感觉很酷的愚蠢的女婿,偷偷摸了两块冰带回家。谁知道呢,冰在回家后变成了水。那个无知的愚蠢的女婿惊讶地叹了口气:“奇怪!如何撒尿,意外地逃跑了。”
可以说,明清时期,“吃冰”已经进入了中国古人的夏季日常生活。不懂“冰”的基本都是《笑林广记》里的“傻女婿”。
[img]410638[/img]
在中国古代,每逢炎热的夏天,古人对“冰”的消耗也是惊人的。历代中国王朝都有“颁冰”的隆重仪式,即夏天来临时,朝中大臣们会送上好冰块。在明清之前,只有柱国大臣和王公贵族才能享受这种荣耀。比如盛唐只是小官的杜甫,用“敢忘宫恩玉井冰”这句名言表达了对“赐冰”的渴望。明清时期,“赐冰”的福利更加扩大,京城各级衙门官员,从立夏开始,就可以用“冰票”领冰。
当时这些“官老爷”消耗了多少冰块?在唐代,王公大臣夏天要喝“冰酒”,杨国忠等权臣在夏天举行宴会时,还要立起“冰山”。那一年“家里有冰”,可比“家里有矿”支撑场面。据清代《帝京岁时记》记载,只有国子监一家,每年夏天都要“领冰七方”。乾隆八年,京城大小衙门领冰在“土窖十万额冰中取用”。除了“送冰”,当时还有“送冰汤”。紫禁城有冰桶供官员饮用,日消费惊人。
除官员外,民间“吃冰”也是一种习俗。特别是唐宋以来,原本只是权贵“专属”的冰块,越来越流传民间。唐代有商人“卖冰于市”。宋代“卖冰”成了大城市的时尚,还出现了果汁与冰混搭的“冰酪”,被公认为冰淇淋的前身。在宋代大诗人杨万里的诗篇中,“卖冰”、“吃冰”的经典名句屡见不鲜。“冰雪一窑活一家”的咏叹调缩影了当时“冷饮业”的作用——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个充满商机的朝阳产业。
发展到明清时期,朝阳产业“冷饮产业”也在全国蓬勃发展。贵族医生在夏天品尝的各种“冰酪”早已被翻新。在城市里的普通人家里,夏天喝“冰水”和“冰酸梅汤”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据明朝《帝景略》记载,每年初夏后,北京城市供应商开始在街上“卖冰”。江南的许多城市每年都会从北方“买冰”。
而且,古人夏天“买冰”“用冰”,不仅仅是为了吃。更重要的用途是保持水果和蔬菜的新鲜。比如明朝浙江特产的大黄鱼,明初主要做成鱼干,运到北方。后来,由于“冷冻”技术的发展,捕获的大黄鱼被冰冻住,然后通过大运河运到北京市场。此外,明清时期的水果商人也经常用冰块储存水果。发展到万历年间,还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场景:北京市场上的新鲜海鲜数量太多,甚至比猪肉还便宜。
如果你想创造这个“价格奇迹”,你真的需要很多冰。
除了这些用途外,冰也是古代重要的“药材”。例如,南方的冰,由于南方的高温和薄冰,当地人经常在冬天撒盐,夏天可以吃。它通常被用来“缓解夏季疾病”。《本草纲目》还记载,夏季在羊肉穴上涂冰可以治疗“热昏迷”。在“医疗工作”中,冰的消耗量也很大。
[img]410639[/img]
即使是古代中国人的“夏季冰消耗量”也让当时来访的外国人大吃一惊。明末传教士的笔记中有关于中国“冷饮”的记载。1721年,出使大清的俄国使者BELL在北京惊讶地看到了“黑龙江大鲟鱼”。这些大鲟鱼从几千英里外的黑龙江运到北京,一路冰冻,到达北京时仍然很新鲜。根据他的记载,欧洲渔民后来也学会了样本。这种“冷藏保存”技术在18世纪末的英国捕鱼业中很受欢迎。
所以问题来了。在中国古代夏天,各行各业使用的冰是如何消耗的?比较“利基”的方法是“人造冰”。在淮南万毕术等经典中,记录了各种新颖的“夏季造冰”方法。然而,在古代科技条件下,这种方法获得的冰仍然有限。“主流”方法一直是“采冰”和“藏冰”。
[img]410640[/img]
早在商周年纪念日,中国历代王朝就高度重视“采冰”。周朝负责采冰的官员被称为“凌官”,储存冰块的冰窖被称为“凌阴”。一九七六年考古队在雍城发现的春秋时期“凌阴”遗址,深达1.8米,可藏冰190立方米。采冰也有“绩效考核”。《唐六典》规定“每年藏冰一千段,方三尺,厚一尺五寸”。以韦应物的形容来说,这种苦活真的是“腊月如雨”。直到唐代,中国冰块的产量仍然有限,大部分都是供权贵享用的。
但宋朝以后就不一样了,随着挖掘技术和藏冰技术的进步,冰块产量大幅增加。明代《帝京景物略》记录了当时采冰的工作场景:每次凿出一尺见方的冰块,然后将大冰块运入两尺深的地窖中储存。当时采冰运冰技术已经很先进了,采冰时先放水“涮河”冰窖里还有百年老榆树做的“冰板”。放冰时,冰沿着冰板滑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 明清时期,仅北京的“藏冰”数量就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仅紫禁城的“内窖”就有2500元的藏冰,西门外的藏冰56000元,德胜门外的藏冰3600元,景山外的藏冰57000元。政府的冰窖都是用琉璃瓦建造的,用石灰灌浆,隔热能力很强。不管外面有多热,里面拿出来的一定是凉冰。
[img]410641[/img]
这些只是藏冰的“官窖”,老北京也有大量的民间“冰窖”。北京许多“冰窖胡同”的名字都证实了当年火热的“藏冰业”。除北京外,明清时期全国各地的民间“藏冰”也不新鲜。例如,在炎热的江浙地区,有大量的“冰窖”和“雪窖”,用于藏冰消暑和生鲜冷藏。特别是在苏州,明末有156家“冰厂”。后来清军南下听岔,以为是“兵厂”,差点全毁..
但无论如何,这种越来越发达的“藏冰”产业不仅有利于古代的夏季生活,而且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科技文明对生活的意义,简单的“冰”,就是有多少回味。
参考资料:李佳《清北京冰窖藏冰技术研究》、商传《走进晚明》、傅维康的《古人藏冰与用冰》、孙清廉的《古人吃冰趣事》、“冰窖、冰船、冰鲜”邱仲麟: 明朝以降江浙冰鲜渔业与“
古人夏天用冰块消暑 古人的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