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发生了许多战争,其中最著名的是官渡战争、赤壁战争和夷陵战争。许多人对官渡战争和赤壁战争的入选毫无疑问,但他们对夷陵战争的入选感到困惑。就规模而言,它不如渭南战争和石亭战争好。从意义上说,三国版本的定型似乎是襄樊战争。那么,为什么夷陵战争能在三国三大战役中排名第三呢?
在官渡战役中,袁绍投入了约11万人,曹操投入了约2万人。结果,曹操以弱胜强。战后,虽然袁绍的领土仍然存在,兵力也不亚于曹操,但整个阵营的“精神”已经消散,只有被动的防御,等待曹操的战斗。官渡战役的胜利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掌握了世界战略进攻的主动性。
[img]409096[/img]
赤壁战役中,曹操投入约20万兵力,孙刘联军投入约5万兵力。结果,孙刘联军以弱胜强。战后,虽然曹操仍占领襄樊,随时保持南下荆州的可能性,总兵力超过孙刘两家,但他没有跨河作战的能力和信心。这场战争使曹操暂时放弃了统一世界的想法,初步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渭南战役期间,马超等关中联军投入约10万兵力,曹操投入近10万兵力,以曹操胜利告终。这场战役使曹操的历史记录掌握了关中,清除了进入汉中和西凉的障碍;
在石亭之战中,曹休投入了10万兵力,鲁迅投入了约6万兵力。结果,鲁迅以弱胜强。这场战争阻碍了魏国灭吴计划,孙权第二年成为皇帝;
襄樊战役期间,关羽投入约3万兵力,曹操投入5万,孙权投入数万。结果,关羽失败了。这场战役导致蜀汉失去荆州,孙刘联盟破裂。
[img]409097[/img]
夷陵战役中,刘备一方投入约5万兵力,孙权一方投入约5万兵力。双方实力相当,战争结果以刘备全军覆灭告终。无论是从投入兵力的比较还是战场的横跨范围来看,都无法与渭南战役和石亭战役相比。根本原因是它对后续的影响。
刘备占领益州后,孙权抓住机会夺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县。当刘备率领军队与东吴作战时,曹操再次夺取了汉中,于是孙刘的家人再次和解。当刘备赶走曹操占领汉中时,他实现了诸葛亮攻击中原的战略目标。从整体情况来看,刘备处于主动进攻的一方。在汉朝皇帝的活下,刘备高调地声称自己是“汉中之王”。
赤壁战争后,孙权多次向北攻击合肥和寿春,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从未采取行动。结果是骚扰。关羽发动的樊城之战几乎吓坏了曹操迁都。虽然这场战斗失败了,但它增强了刘备北上中原的信心。因此,征服东吴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赢得荆州。夷陵战争的失败使刘备完全失去了进攻能力。
此后,诸侯亮多次北伐。他没有选择进攻长安,而是选择了安全的“平取龙右”战略。原因是他受到夷陵战争失败的影响。夷陵战争还有另一个后续影响,这让蜀汉和东吴都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人能独自与魏竞争,否则两国都会死,这也促使吴蜀再次形成联盟。
夷陵之战的规模如何?为什么能在三国[三大战役]中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