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夺权后,如何对待柴荣后人?让我们看看感兴趣的读者!
周世宗柴荣虽然在位只有六年,但在他面前和背后都有很好的声誉。在位期间,他训练士兵、裁员、抚养流亡、减税,使后周的政治相当清明,中原开始复苏。他东征西伐,为后周拓展领土,使后周在列国中更加强大。后来,他在战争中因病去世,年仅39岁。
[img]408322[/img]
柴荣的另一个成就是(当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重用了赵匡胤,使他从一名低级军官变成了最高军事长官:殿前司都点检。此外,柴荣南征北战,开拓领土,也为北宋建立后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你为什么这么说?这也是赵匡胤成为皇帝后对柴氏家族态度的决定性因素。
那么,赵匡胤黄袍成为一国之君后,柴氏家族的待遇如何呢?真的有丹书铁券吗?事实上,历史书籍中似乎没有明确记载是否有丹书铁券。尽管如此,柴荣后代的优惠政策是白纸黑字和明确记载的,这比丹书铁券更有效。
关于优待柴的政策规定应从陈桥兵变开始。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穿着黄袍加身。他从陈桥驿站回到汴京。当时虽然军队已经被他控制,北京没有抵抗力,但他还是恭敬地邀请了后周宰相、王溥、魏仁浦等大臣到殿前司商量国事。
范质来后,赵匡胤告诉他黄袍加身的种种无奈,希望这些大臣还能为新朝服务。范质担心反抗会出血,于是向赵匡胤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行禅让礼,接受少帝柴宗训的禅让;第二,登基后尊世宗的皇后是太后;第三,柴宗培养柴荣之子。对于这三个,赵匡胤都同意了,后来也这样做了。
对柴氏政策的优待,还有一块“誓碑”作了规定。陆游在《避暑漫抄》中记载,962年,赵匡胤安排人刻了一块碑,站在太庙卧室的夹室里,取名誓碑。他规定,赵的后代新皇登基时,新皇帝应该由一个不识字的太监带领到太庙的卧室,烧香跪拜,默读誓言,发誓要遵守。下一代皇帝继位,再来办理手续。还有三个誓言和纪念碑:一是柴的后代,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反,停在狱中,不得杀害市曹,甚至不得坐在支部;二是不得杀害士兵和书法家;第三,后代有这个誓言,上帝会死的。
这个誓言是赵匡胤为周世宗柴荣家族确定的优惠政策,并要求世代遵守。虽然赵匡胤夺取了柴荣的国家,但从对柴氏的誓言优惠来看,他也有重情重义的一面。
此外,如果赵匡胤不夺权,柴宗训孤儿寡母,北有北汉,南有南唐,吴越,西有西蜀,北有辽国,大家都虎视眈眈,很容易被吞并。当时的悲剧恐怕比夺权还惨。然而,赵匡胤夺权后,吞并了其他小国,实现了中原的基本统一。
赵匡胤夺权后,如何对待柴荣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