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被戴绿帽子了吗?以下是详细的文章介绍。
[img]408410[/img]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南北朝时期非常有成就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
孝文帝执政期间,致力于整顿吏治,致力于汉化,迁都洛阳,对北魏和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曾写过一首诗《白日光天无黑曜石,江左一角无照》,表达了完成南北统一大业的远大志向。
历代历史学家对孝文帝的评价很高。
“天纵多能,克文克武,”北魏裴延说。
南宋儒家叶适称赞其“有舜,文王之姿”。
一代大儒真德秀说:“元魏孝文号为贤主。”
明代大作家、史学家王世贞也从文学的角度称赞:“自三代以来,人主文章的美不过是汉武帝、魏文帝。”
然而,说到孝文帝的成就,我们必须从他的祖母冯太后开始。
冯太后的起源并不简单。
冯太后的祖父是北燕最后一代君主冯弘。
公元430年秋,北燕明君冯跋病逝,弟弟冯弘废杀冯跋王子冯翼,自立为天王。
冯弘凶狠阴毒,登上了大位,就把哥哥的100多个儿子送死了,这让他很生气,很叛逆,甚至他的几个儿子都不愿意认为他是父亲,逃到了北魏。
这些逃到北魏的儿子中,有一个叫冯朗。
冯太后是冯朗的女儿,十四岁时被文成帝拓跋军选为贵人,十八岁时被立为皇后,母仪天下。
冯太后没有生育,拓跋军在南朝寿阳人李生下的儿子拓跋弘为王子。
北魏实行子贵母死亡制度,拓跋弘被立为王子时,生母李贵人被赐死,冯太后抚养。
公元465年,文成帝拓跋军去世,年仅12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献文帝。
政局动荡,冯太后临朝听政,定策杀了权臣乙浑,手掌朝政。
冯太后一旦权力在手,就欲罢不能,深深地爱上了权力的魔杖。
随着拓跋弘一年年的成长,冯太后不得不一点点还政。
然而,在公元467年,冯太后威胁拓跋弘立两岁的儿子拓跋弘为王子,并威胁拓跋弘在公元471年放弃王位。
这样,年仅18岁的拓跋弘就成了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
为了让拓跋弘彻底告别政坛,马太后于476年毒死了它。
孝文帝拓跋宏年纪太小,冯太后兴冲冲地重新听政。
也就是说,基本上整个献文帝朝和孝文帝朝的早期,北魏的真正统治者是冯太后。
冯太后对北魏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改革,对后来的孝文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影响孝文帝最深的是冯太后为他挑选的两位皇后。
两位女王都是冯太后的侄女,姐姐叫冯媛,妹妹叫冯润,是冯太后哥哥的女儿,其中冯媛是第一位女王。
490年,冯太后死在太和殿,时年49岁。
24岁的孝文帝在正式亲政的同时,为祖母举行了盛大的葬礼。
孝文帝沿着祖母改革的步伐进一步推进。他先整顿官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494年以“南伐”的名义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用汉服代替鲜卑,用汉语代替鲜卑。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为汉姓,改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士族结婚,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
在改革过程中,孝文帝的决心和力量都很大。
孝文帝的第一位皇太子元勋从小就被冯太后宠坏了。他傲慢霸道,目中无人,反对孝文帝的改革。孝文帝对他的杖负有责任,但他没有取得任何效果。一怒之下,他把它送到河阳,按照平时的礼仪埋葬。
尽管冯媛皇后接受了汉服,但她拒绝学习汉语。
孝文帝也毫不犹豫地将其废弃,遣送到瑶光寺为尼。
孝文帝的铁腕大大发展了鲜卑的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缓解了民族隔阂,历史上被称为“孝文帝改革”。
冯媛被废后,孝文帝立冯润为后。
冯润比姐姐冯媛更难惹,靠宠生骄,脾气暴躁。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一直忙于南征,经常不在皇宫。
冯润独守官中,难以忍受孤独,与一位名叫高营萨的御医相处融洽。
这位高菩萨看起来很有仪表性,身体也很强壮,冯润难以分割。
冯润让他假扮宦官,经常在宫里和他玩耍,以便能够长时间在一起。
孝文帝后来在汝南生病,冯润更加目中无人,更加放肆。她还笼络了中常侍双蒙等充当心腹,培养党羽。
官员们无法忍受,把这件事告诉了彭城公主。
彭城公主是一位著名的美女,但她美丽多舛。她年纪轻轻就死了丈夫,回到宫里守寡。冯润的同母弟北平公冯夙是一个流氓恶棍的浪荡公子。她垂涎公主的美丽。霸王硬上弓,准备结婚。冯润还与兄弟合作,不断给公主施加压力。
无奈之下,彭城公主偷偷带着十余侍从到汝南向皇帝求助,同时告诉冯氏后宫淫乱丑事。
是:垂死病中惊坐起来,暗风吹雨进寒窗!
生病的孝文帝,第一次听到这个坏消息,就像五雷轰顶,天旋地转。
公元499年,孝文帝带病回洛阳,杀死了高菩萨、双蒙等人,但只与冯润分居,没有废墟她。
孝文帝身体不好。事故发生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在南征途中死亡。
临终前,孝文帝对彭城、北海的两个弟弟说:“皇后不守妇道。我死后,她可能会干涉政治。你可以用我的遗令把她送死,还是按照皇后的礼制埋葬。不要毁了冯家的名声。”
孝文帝死后,彭城王、北海王等按照皇帝遗令,强迫冯润服毒而死,并被命名为幽皇后。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戴绿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