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胡太后废除了北魏子贵母的死亡制度?

由于胡太后废除了北魏子贵母的死亡制度,给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熟悉北魏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北魏有一个非常不人道的制度,对皇位传承有很大的影响。这一制度被称为“子贵母死”,具体实施始于道武帝拓跋贵时期,直到宣武帝元恪时代才终止。这一制度规定,一旦皇子被立为皇太子,他的生母就会被赐死,以防止母亲变大,约束皇权。拓跋贵对此的解释是遵循汉武帝刘彻的制度,当初刘彻给死钩益夫人,就是为了避免其家族控制年仅八岁的汉昭帝刘弗陵。尽管历代皇帝的母亲深受其害,但胡太后直到元恪执政时宣布取消,才成为第一个活下来的皇帝生母。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元恪取消祖先制度的说法,包括对主流历史学界的解释,以及对官野史的许多猜测。根据主流历史观,元恪崇信佛教,讲究仁慈治国,取消了“子贵母死”的不人道制度。而民间的官野史则不同意,他们认为胡太后外貌美丽,后宫手段厉害,深受元恪宠爱,迷得晕头转向。元恪取消“子贵母死”制度是舍不得胡太后,而他只有皇太子元旭这个活着的独子,只能取消这个制度,实现两全其美。这两种说法在后人的历史书中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各种争论众说纷纭。

[img]404547[/img]

然而,如果你仔细阅读北魏的历史资料,你会发现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合理的,这也是古代学者牵强附会的解释。元恪信佛的第一种说法完全是给元恪贴金。元恪信佛,胡太后也迷信佛教。这对夫妇在位期间修建了佛寺,扩大了龙门石窟的规模,建造了无数巨大的佛像,成为古代宗教艺术的奇迹。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善良的。事实上,这两个人在政治斗争中都不是善良的。元恪特别残忍。为了夺回皇权,加强北魏朝廷的中央集权,元禧、元详、元谢等皇叔被父拓跋宏处决,被任命为顾命大臣,可谓六亲不认。

为控制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元恪可谓是费尽心思,无所不用其极。他宠信国叔高肇,纵容他诬陷和打压宗王势力和门阀士族,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其中,他的第一位皇后于氏因抑郁而死,于氏的儿子高肇故意耽误病情,早逝。原因是余烈忠父子作为鲜卑八大门阀之一,掌握了禁军权力。他担心余生的儿子会威胁皇权。元恪连自己的儿子和结发的妻子都放不下,他的人性中还有什么善良呢?说他善良,取消“子贵母死”制度,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至于第二种说法,民间证据不多,只是主观猜测。胡太后不是元恪的皇后,连皇妃都不是,只是贵妃,在北魏宫廷中地位不高。她的地位不仅比不上继于氏后当皇后的高英,也比不上比她早进宫的妃子。史书中没有元恪盲目宠爱胡太后的记载,更别说胡太后用各种厉害的手段迷住了元恪。事实上,胡太后的崛起是在元恪去世后,儿子元旭被占领登基,她作为皇太后临听制,才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根据史料记载,元恪并非沉迷于女性的皇帝,说他因痴迷于胡太后而改变了制度。

从北魏的各种历史资料来看,元恪既不是善良的皇帝,也不是好色的皇帝,而是善于获得权力的皇帝。他从即位开始就玩权力。他首先从以元禧为首的顾命大臣和宗王势力中夺回皇权,完成亲政。然后支持国叔高肇,打击宗王势力和鲜卑汉族门阀士族,加强朝廷中央集权,使朝廷权力集中在他手中。

可以说,元恪执政时期不一定是国力的巅峰,但绝对是中央集权最强的。以他善于获得权力的性格,他不会完全相信任何人,包括于烈忠于他的父子,他帮助他夺回了皇权。在他支持高肇兄弟后,他广泛压制了鲜卑和汉族的门阀和士族。于氏是女王的亲戚,但他深受怀疑。

以他的性格,他不会完全放心高肇控制朝政。前面说过,他选择高肇是因为高肇来历比较简单,在中原没有势力,与门阀士族的关系也不好,不会担心他们的尾巴不会掉下来。然而,在高肇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后,高丽高氏也开始与中原门阀密切接触。此外,高肇的侄女高英成为女王,这使得高丽高氏发生了无法控制的变化。以元恪多疑的性格,自然会提前做好准备,保住胡太后是他的重要首要手段之一。可以说,从政治斗争战略的角度来看,元恪取消“子贵母死”制度,保住胡太后,其意图与支持高肇打击宗王势力相似。

胡太后是河州刺史胡国珍的女儿,从出身上看,连门阀士族都不是,只能算是官宦家族。在南北朝,门阀士族是第一位的,普通的官宦家庭只能是第二位的。高肇虽然是高丽高氏,但冒认渤海高氏的分支,也勉强挤进了门阀士族圈。但胡太后的家庭背景比高肇更偏颇,地位也更低。她的祖先是后秦的贵族。投降胡夏后,她获得了赫连勃勃的称号。胡夏灭亡后,她投靠北魏。虽然她的父亲胡国珍继承了家族武始侯的头衔,但他也是贵族圈的低端角色。她不是通过官方渠道入宫,而是通过当尼姑的姑姑在宫廷讲经时离开后门入宫。

当时皇后高英没有儿子,元恪活着的儿子中只有一个是胡太后生的。在立太子层面,元恪别无选择,只能称立元为太子。按照“子贵母死”的制度,元旭立为太子,必须将胡太后送给皇后高英抚养。但这样,国家大权失控的风险就产生了。当时,高肇已经控制了朝政,高英是高肇的侄女,形成了内廷与外朝相呼应的政治格局。如果把年轻的元旭送到高英手中,高丽高氏不仅控制了现在,也控制了未来。一旦元恪有了什么三长两短,高英一定要临朝听制,这是第二个冯太后。

为了约束高丽高氏在朝廷的权力,元恪永远不会把元旭交给高英,这必须保证胡太后活着。正是出于这个考虑,元恪取消了违反祖制的“子贵母死”制度,让胡太后活了下来。在他看来,胡太后的家庭不如高丽高氏,胡太后靠家庭控制政府的可能性也不存在。若朝廷中出现胡氏与高氏制衡的格局,他也乐见其成。如果能围绕胡氏、高氏、宗王等门阀相互参与的政治格局,更有利于元旭控制国家权力,保障中央集权的政治生态。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元恪的想法太幼稚,反而给北魏埋下了大麻烦。

元恪没有预料到,虽然胡氏并不强大,但他愿意与国王和门阀士族合作,共同打击高氏在朝鲜的霸权,使朝廷的权力再次掌握在太后手中。而胡太后利用这种权力临朝听制,使元旭成为傀儡皇帝。而且她与宗王、门阀的联合也铲除了高丽高氏的势力,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执政联盟。从根本上讲,元恪多方政治平衡失败的原因是,高丽高和胡的势力相对较弱,无法与宗王和门阀的势力抗衡,最终只能各自战斗。由于高肇与宗王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胡氏成为宗王力量支持的对象,年轻的元旭只能成为受害者。

从元恪对国家大事的安排来看,他明显犯了中国古代守成皇帝最容易犯的错误,过于依赖权谋治国。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了皇帝的身份和权力,可以以更小的代价实现更大的整改成果,加强朝廷的中央集权。无论是支持高肇还是废除“子贵母死”制度,都是为了玩弄权力的需要。可权术的政治工具是基于人的存在。当人不存在时,权力的力量就消失了,制衡的效果就完全消失了。失去制衡的政治生态要么逐渐削弱朝廷的内耗,要么引发一轮又一轮的政治斗争,最终走向亡国的尽头。北魏的发展就是后者。


胡太后废除了北魏子贵母的死亡制度?胡太后废除了北魏子贵母的死亡制度?

,,,,,,

  • 揭示中国古代佛教传承的推动者:佛教皇帝
  • 释迦牟尼出家前是北印度迦毗罗卫城净饭王的王子。他看到了世界上的苦难,最后出家修道。佛教从西汉传入中国,早期在上层皇室...

  • 盘点: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使双枪的名将?
  • 说到双枪,你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董平。是的,《水浒传》梁山泊100名天立星双枪将董平,梁山泊马军五虎之一。武术应该不逊于关胜...

  • 谁是古代历史上同时迷恋三个国君的女人?
  • 春初,齐桓公主宰了中原。在南方国家,楚国精力充沛,逐渐意味着侵犯中原。如果不是一个女人的突然出现,楚文王就不会这么快...

  • 中国古代历史上四大美女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 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是历史上公认的四大美女。然而,这四位美女一生都被所谓的乱伦所困扰。事实上,他们所谓的乱伦行...

  • 古代扫黄打非之明宣宗是怎样下令取缔[官妓]的
  • 唐代的官妓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一直到明代,这一制度才被取缔,中国古代的禁娼运动也因此出现了新的趋势。 其实,明代开始并...

  • 空有一身官位:揭秘中国历史上最[著名]六名庸官
  • 历史上,也有些昏庸的官员,尸位素餐,毫无建树。那些庸官的故事,值得反思。 伴食宰相 其一、唐玄宗开元元年担任宰相的卢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