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宏为什么坚持要处死元勋?给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他的汉化改革为中国历史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后世史学家的广泛好评。但他在对待儿子元琏时的残酷却让人诟病不已,引起了极大的批评。由于对汉化政策的不了解,元勋与父亲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以至于被废除为王子,贬为普通人后被囚禁在河阳。但一年后,拓跋宏不念父子之情,听了中尉李彪的诽谤,派中书侍郎邢岚和咸阳王元禧,带着诏书和毒酒到河阳将元勋送死,让后人感到叹息。拓跋宏这种无情的行为,也成了他生命中难得的污点。
元迅是拓跋宏的长子,原名拓跋迅。汉化改革后,北魏皇族拓跋氏改为元氏,他也改名为元迅。与拓跋宏崇拜汉族文化不同,元迅是一种极端的汉族文化,在汉化改革政策上站在拓跋宏的对立面。他身高体肥,经常和保守的鲜卑贵族混在一起,坚决反对汉化改革。他拒绝读汉族书,也不愿意说汉语,传汉语,甚至撕掉拓跋宏给他的汉族衣服,仍然解发成左翻领,顽固地保持新鲜和低俗。他也不喜欢洛阳的天气,吵着要回北方的老都平城。拓跋宏任命的中妃子高道悦多次劝他,但他无意悔改,反而怀恨在心。
在拓跋宏巡视嵩山时,元迅与左右合谋,秘密准备冲出洛阳城,返回旧都平城。担心中庶子高道悦向拓跋宏告密,又对之前的劝说怀恨在心,便在行动前刺杀了高道悦。然而,这件事仍然震惊了守卫洛阳的禁军。禁军首领元燕立即封锁了洛阳的宫殿和城门,使元勋无法离开城市。与此同时,时尚书陆秀驰马向拓跋宏奏报洛阳,于是拓跋宏大怒,改变行程返回洛阳。拓跋宏从重处置元宵,还让咸阳王元禧代替自己的杖责元宵,打得皮开肉绽。后来,元迅被废为普通人,迁往河阳囚禁。第二年4月,拓跋宏听了李彪的诽谤,派人处死了元勋。
[img]404543[/img]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拓跋宏与元勋的矛盾主要在于汉化政策。然而,元勋并没有直接做出明显的反叛行为,而是从王子浪费到普通人,然后毒酒自杀,这让很多人不明白拓跋宏这样做的原因。拓跋宏在历史上享有良好的声誉。除了汉化改革的成就,他也是一位仁慈的国王。然而,在对儿子的态度上,拓跋宏没有过去的仁慈,而是杀了儿子,这与他一贯的执政风格不符。许多人认为拓跋宏对汉族门阀大臣过于宠爱,听了中尉李彪的诽谤,才做出了如此无情的操作。
虽然这种说法在当时是有道理的,拓跋宏确实过分宠爱汉族门阀大臣,但说李彪一句话就杀了儿子太夸张了。拓跋宏是明君也是仁君,他做事有一定的规范。特别是汉化改革后,拓跋宏在朝廷政务上积极推进汉族朝廷的政治制度,不再是草原上一言杀人的暴君。从拓跋宏的执政风格来看,他不会采取杀人的激烈手段,直到万不得已。此外,元勋是他的儿子,父子关系让他们的关系更进一步,李彪怎么能轻易动摇呢?即使元勋以前犯过错误,他也被囚禁了。必杀的原因是什么?
从历史文献来看,元勋没有明显的反叛行为。尽管他反对汉化改革,但他并没有直接攻击拓跋宏。尽管他暗杀了高道悦,但这只是为了拜托拓跋宏对他的控制,抓住拓跋宏出游的机会逃离洛阳。这些行为都证明了元勋反对汉化改革,这在当时也是一种严重的罪行。但事后他受到了惩罚,被废除了皇太子的位置,还被贬为河阳的普通人。可以合理地说,这件事已经结束了,被囚禁的元迅也翻不起任何浪花。在这种情况下,拓跋宏依然不念父子之情,毅然处死儿子,这是非常恶毒的。
主流历史观认为,正是李彪的诽谤感动了拓跋宏,使拓跋宏做出了如此无情的决定。事实上,从历史资料来看,李彪的话并不完全是诽谤。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于他举报元迅和左右或谋反的情况下。早在元迅被废为普通人的那个月,支持元迅的鲜卑贵族就一直在寻求叛乱。当时恒州刺史穆泰、定州刺史陆睿相互合谋,暗中勾结了镇北大将军元思誉、安乐侯元龙、抚冥镇将军陆军侯元业、骁骑将军元超、阳平侯贺头、射声校尉元乐平、前彭城将军元拔、代郡太守元珍等。
在这场叛乱的参与者中,绝大多数是保守的鲜卑贵族,是积极反对汉化政策的骨干。但由于阳平王元颐的阳奉阴违,表面上加入了反汉叛乱集团,私下向拓跋宏告密,使这场叛乱被任城王元澄消灭。从这场叛乱的时间节点来看,这些人的首选人物很可能是元勋,但元勋无法逃脱洛阳城的汇合,所以他不得不选择元勋。从元勋逃跑的过程来看,他选择了3000件优秀的御马轻装北上,可见他并没有简单地逃回平城,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考虑。由此可见,元迅很可能是带着自己的心腹军队与叛军汇合而来,但由于洛阳禁军的封锁,功败垂成。
既然黄河已经被鲜卑贵族和官员叛乱,他们会第二次来吗?从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这种可能性很大。从叛乱后拓跋宏的反应来看,他也做出了妥协。当时被称为“雁臣”,他不再要求鲜卑贵族常年待在洛阳,允许他们秋居洛阳,春归部落。这说明拓跋宏在叛乱后采取了一系列安抚措施,平息了北方鲜卑贵族的不满。然而,这种政治措施显然不可能完全切断保守派鲜卑贵族的反汉化之路,他们的叛乱随时都可能发生。元勋,一个被囚禁在黄河以北的河阳的废太子,很可能是他们政治上最大的动力。
原来,元勋是反对汉化的中坚。他既是长子又是废王子,在政治上有很高的地位。如果保守的鲜卑贵族以元勋为反叛的旗帜,它将具有巨大的政治吸引力,许多中间派系的鲜卑贵族和北方民族部落的领导人将加入其中。这样,北魏将面临南北分裂的局面,这将是拓跋宏即位以来最大的危机。从处死元勋的时间点来看,正式拓跋宏西巡长安。从长安回来后三天,他下令征发冀、定、颍、相、济五州兵卒20万,准备再次南征南齐。结合两起历史事件,拓跋宏显然是在为南征消除后顾之忧。
元勋的第一次逃跑发生在拓跋宏巡视嵩山时,他很可能在拓跋宏南征时再次发动叛乱。当时新太子元恪只有十四岁,坐太子位才三个月,北魏大后方不可能稳定。拓跋宏南征再次带走数十万军队,这将导致黄河以北兵力空虚。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会对元勋非常怀疑,有点紧张。虽然史书上说元迅自杀前也留下了一封信为自己辩护,但这封信的内容并没有公之于众。从政治和战争的角度来看,即使元勋真的没有与北方鲜卑贵族合谋,拓跋宏也不会放心把他囚禁在河阳。
位于黄河以北的河阳,与洛阳隔河相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元勋在这里被叛军抢走,那么北魏就是后院着火。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拓跋宏南征的关键时刻,很可能会让他面临腹背受敌的危局。因此,由于各种考虑,作为皇帝的拓跋宏肯定会把自己的政治抱负放在首位,选择给死元勋,以确保自己王位的稳定。元勋的死不仅打破了鲜卑贵族保守势力的念头,而且起到了威慑作用,使他们不敢轻易反叛。拓跋宏对元勋的死是否冤枉并不重要。作为一名政治家,他不会轻易相信元勋会改变自己的立场,进入汉化的浪潮。
为什么拓跋宏坚持要处死元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