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9年,一场影响曹魏势力甚至搅动整个三国的政变突然发生。这场政变的名字叫高平陵政变,发动了70岁的司马懿。
当时,他利用曹爽陪同小皇帝曹芳扫墓。这座城市是空的,一举发动了高平陵政变,使“曹氏”家族的代言人成功地改名为“司马”,为后人建立晋朝奠定了基础。
但令人费解的是:司马懿年轻时为什么不发动兵变,70岁时才发动政变?他年轻时对现状太满意,不想改变吗?
[img]404004[/img]
事实上,司马懿也想提前兵变。然而,这场兵变被拖到了这么晚。司马懿几十年前害怕什么?
司马懿本人是东汉时期的名门望族之后,但汉朝的衰落和汉朝臣民的生活也开始悲伤。当时,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是京兆尹,但真正的权力不在司马防手中,而在曹操手中。
司马懿是个有才华的人。此外,他的家庭背景相对较高。成为一名官员并不难。然而,当时司马懿完全不喜欢曹操的做法,拒绝成为朝鲜的官员。曹操得知司马懿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后,强迫司马懿成为一名文学家,司马懿的仕途开始了。
进入仕途后,司马懿成为曹丕手下的一员。后来,曹丕称帝司马懿也被曹丕重用。为了制衡宗族和国家,曹丕选择了九品中正制。这对当时的士族来说是个好消息,这将使士族的权利更大。在实施这一政策时,司马懿做出了巨大努力,逐渐成为曹魏士族的代表。
[img]404005[/img]
曹丕当了六年皇帝就去世了,当时他的儿子曹睿还很小。@ 曹丕死前任命四人辅政,司马懿就是其中之一。四个人中有两个是宗室里的人,两个是士族的代表。这样,宗族和士族就可以相互制衡,这说明曹丕的权衡手段非常强大。
曹丕的任命也使司马懿成为当时士族的领袖。虽然此时他的地位很高,但他仍然没有谋反的力量。这样,曹睿就是一位明君,在位时多次击败吴蜀进攻。
曹睿在与蜀国作战时,给了司马懿军权,司马懿也参与了军权。曹睿和曹丕一样长寿。公元239年,曹睿因病去世。当时曹睿没有孩子,只能从宗室继承一个孩子。继承的孩子叫曹芳。
曹芳登上皇位时很年轻,只有八岁。这样一个年轻的孩子自然不可能掌握魏朝的政治。曹睿也留下了辅政大臣。这一次,只剩下两个,一个是司马懿,另一个是曹爽。虽然这两个人中有一个是士族代表,另一个是宗族代表,但他们完全站在对立面,可以相互制约。然而,当两强竞争时,任何一方都获得了优势,这对皇帝来说都是一场艰难的灾难。
魏国也进入了二次元争霸的状态,此时司马懿已是四朝元老,协助曹家四代君主。当时的情况,虽然皇帝是曹芳,但司马懿和曹爽实际上掌握了政权。一山难容两虎。在两虎的斗争中,曹爽成功掌握了主动权,使司马懿明升暗降,将司马懿排除在权力的中心之外。魏国的权力自然掌握在曹爽手中。
[img]404006[/img]
这时,司马懿快70岁了,经常在家称病,闭门谢客。当大家都以为司马懿“廉颇老了”的时候,却不知道他偷偷养了一大批死士。
曹爽自己独自掌握了自己的权力,甚至开始觊觎曹芳的王位。曹爽的做法不仅让士族不满意,也让宗族感到厌恶。他自己的骄傲,成功地把他原来的群众基础推给了司马懿。
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和曹芳去扫墓时,发动了上述高平陵政变。这时,士族肯定会支持司马懿,而宗族选择了中立。曹爽有机会打败司马懿。他手里拿着曹芳的王牌。然而,他担心自己的家人,不敢威胁皇帝命令诸侯。
@ 司马懿成功地获得了魏国的权力,然后司马懿开始全面清理朝廷。然而,所有对曹氏忠诚的官员都幸免于难,他开始在法庭上安排自己的知己。曹家也没有机会再翻身。
司马懿选择在70多岁时发动军事变革,不是害怕,而是他以前没有力量发动军事变革。想象一下,如果曹爽不傲慢和专横,吸收宗教支持,在与司马懿作战时不太关心家人,即使司马懿占领了洛阳,也不可能成功掌权。@ 司马懿的成功是偶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为什么司马懿在70岁时发动政变?他害怕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