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期,司马懿历经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位君主,可谓曹魏四朝元老。曹操担任丞相后,建安十三年(208年)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人。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王子中的妃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取胜。魏明帝曹睿在位时,司马懿多次迁往将军、将军、太尉等重职。景初三年(239年)正月,齐王曹芳继位,年仅八岁,司马懿乃与曹爽将军一起接受遗诏协助曹芳。
[img]401525[/img]
曹芳皇帝在位时,将军曹爽上演天子,任命司马懿为太傅。像西汉宰相萧何一样,他没有走进宫殿,也没有赞美他的名字。因此,司马懿一直担任曹魏的太傅,直到他去世。所以,问题来了。司马懿的“太傅”有多大,地位有多高?
一
@ 太傅的官职始于西周时期,周公旦最初担任太傅,是朝廷的辅助大臣和帝王老师。当皇帝年轻或缺席时,太傅理论上可以代为管理世界。西周初,当周公旦担任太傅时,周成王一开始很年轻,周公实际上代为管理世界。秦朝时期,太傅被废除,即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没有太傅。然而,进入西汉时期,太傅一职被短暂恢复设立。太傅在东汉时期设立了很长时间。
[img]401526[/img]
从那以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封建王朝经常设立太傅一职,以授予受人尊敬的大臣,或者在这些大臣死后追捕太傅一职。在地位上,太傅有时属于三公,有时高于三公。
《后汉书百官志一》:“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掌以善导,无常职。”
东汉时期,太傅的官职高于三公,为“上公”。三公是正品的官职,太傅的地位甚至高于三公九卿,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下。
二
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三国时期,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东汉时期的官制,依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而且对于太傅司马懿来说,地位在三公之上,也就是从地位上看,当时只有曹芳皇帝在司马懿之上。司马懿三年(235年)升任太尉,三公之一。魏明帝曹睿在位时,陈群任司空,录尚书事,累封颍阴侯。曹睿继位后,王朗代华欣为司徒,进封兰陵侯。至于蒋济等大臣,他们也曾担任三公的官职。
换句话说,在曹魏的文臣和将军中,许多人最终排名第三。然而,能像司马懿一样晋升为太傅相对罕见。然而,司马懿虽然地位高贵,但往往是虚职,即倾向于荣誉官职,没有实权。回到司马懿晋升为太傅的情况,这是曹爽将军为了架空司马懿而采取的明升暗降之计。
三
公元二十三十九年,魏明帝去世,齐王曹芳继位,年仅八岁,司马懿乃和将军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助曹芳。曹芳即位后,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与将军曹爽各统精兵3000人,共同执掌朝廷大权。当时,曹爽作为一名将军,执掌曹魏的兵权。就司马懿而言,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也是比较有实权的官职。例如,在汉朝和三国时期,一旦大臣们记录了书法事务,他们就可以控制书法命令,以便像总理一样处理政府。
[img]401527[/img]
对曹魏来说,曹操和曹丕之后就没有总理了。因此,记录书法的人可以被称为总理。然而,曹爽将军为了掌权,选择扮演天子,任命司马懿为太傅,即让司马懿担任荣誉官职,从而达到明升暗降的效果。
四
@ 对司马懿来说,晋升为太傅后,地位似乎有所提高,但实际权力却变小了。例如,如果曹爽发兵攻打蜀汉,司马懿只能劝他,没有什么能阻止曹爽的权力,也就是说,太傅在魏晋时期已经是虚职了。当然,司马懿的架空,曹爽渐渐得意忘形,甚至让司马懿有机可乘。司马懿于公元249年正式发动高平陵之变。在这次兵变中,司马懿的太傅一职并没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司马师是中护军,率兵屯司马门控制首都。而且司马懿趁机打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再加上太尉蒋济等文臣武将的支持,司马懿笑了@ 曹爽及其党羽成功灭亡。
[img]401528[/img]
嘉平元年(249年)二月,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司马懿辞去丞相职务。坚决不担任丞相一职,司马懿虽然掌控大权,但还是太傅一职。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前,曹芳封司马懿为相国,封安平郡公,司马懿固辞相国,郡公不受影响。从司马懿的角度来看,只有曹操和曹丕的父子才是宰相。无论他们是宰相还是相国,他们都将突出他们篡夺王位的野心。同理,曹操称魏公,遭到迅迅等人的反对,而司马懿自然不能接受安平郡公的爵位。但司马懿之后,司马昭先封晋公,后晋王,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懿曾担任过太傅一职 太傅的官职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