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情报的故事,你知道古代情报保密传递的五种手段吗?
在影视剧中,特工们运用巧妙的手段,将机密情报传递回去,让观众拍案叫绝。
但在古代,情报是如何传递的呢?特别是政府公文信件等,虽然保密水平不高,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的。
在这方面,古代的智慧令人惊叹,甚至需要更高的文学修养。有些手段还在使用,一点也不过时。
[img]399128[/img]
第一种,粘土封
所谓粘土封,又称泥封,是中国最早的文件保密手段。也就是说,在接口处涂上特殊的泥浆,然后在泥浆上盖上报告人或部门的印章。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秦汉时期。当时,文本载体是“竹简”或“木板”。
(木板信件藏在中间,木板上有孔,用绳子固定)
(1)竹简封,竹简卷起,然后用绳子捆住竹简,在绳子结扎处涂泥盖章。
(2)用木板密封,在木板上写字,然后用一两块规格相似的木板覆盖,在接口处涂泥盖章。
[img]399129[/img]
(封泥,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
还有一个高级版本的木制竹竿密封,即安装在木制盒子里,并在木制盒子外面的接口处密封泥浆。
第二种,棉纸封
在三国后期,纸张和丝绸基本上很流行。此时,信件,特别是普通信件(保密性不高),通常用棉纸密封。原意是指信封上下密封的地方,用棉纸密封,用于保密。后来,它也通常指纸质信封。
三是火漆密封
大家都听说过这种方法,其实就是“封蜡”。用松脂、石蜡、焦油和颜料混合制成条状,一般为红色或棕红色。使用时,用火烘烤密封蜡,像蜡烛一样熔化成稠状,然后滴在密封处,然后盖章。
这种方法既美观又有效,广泛应用于机密文件的传递。@ 火漆还用于粘合鸡毛信,防止鸡毛脱落。
[img]399130[/img]
第四种,拆字法
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技能,这是普通人无法做到的。裴炎、徐敬业、骆宾王等,想联系军队推翻武则天,于是用拆字法传递信息。裴炎传递的信息后来被武则天截获,上面只有两个字“青鹅”。
大臣们目瞪口呆,不明白。后来武则天说“青”就是“十二月”,“鹅”(鹅)字拆开就是“我自和”,也就是我自和大家在一起,在内部接应。@ 这种拆字法也有风险,需要能够瞒过别人。
[img]399131[/img]
第五种,代码法
代码法在中国使用较早。例如,北宋时期,中国出现了军事保密通信的代码。代码法有多种形式,中国古人主要使用“密码短语”+“解码密钥”。当然,古代的代码法相对简单。
简而言之,例如,如果双方同意一本书,他们可以根据书中单词的位置进行解码,例如“20页第2行中的第9个单词”。如果你不理解双方同意的解码书,你根本无法破解它。这种方法仍然有效。
古人是如何传递情报的? 古人通常使用什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