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不明白:古代士兵吃饭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在没有罐头和压缩食物的古代,你知道士兵在行军打仗时吃什么吗?
俗话说“兵马不动,粮草先行”,粮草的供给对战争的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古代,由于运输条件的限制,一是作战周期长,二是运输能力差,这就要求军粮必须具备两种条件,一种是储存方便,另一种是携带方便。那么,在没有罐头和压缩食品的古代,士兵们在战斗中吃什么呢?
[img]398464[/img]
唐宋前以“粟”为主,多为煮粥
所谓的“小米”实际上是小米,小米去壳就是小米。小米在古代战争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至少持续了数千年。除了社会生产的重要因素外,小米的便利储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即使在现代,中国军队也经常声称“小米加步枪”,这也与此有关。
[img]398465[/img]
隋唐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在小麦和大米种植不广泛的时代,从狗尾草演变而来的“小米”已成为中原的主要作物。由于“小米”种植方便,产量相对较高,小米自商朝以来已成为北方农民的主食。
战国初期,魏国李悝改革纳税,开始实施“什么税”,即以当时粮食产量的十分之一纳税。就当时粮食产量而言,五家之口耕种了100亩农田,每年可生产95块小米和45块石头。这个产量在2000多年前已经相当可观了。因此,从夏商周三开始,小米就成了军队的主要粮食。
根据出土的《云梦竹简》记载,秦国将小米分为黄、白、青三种储存方式,其中橡树储存粮食2万石,咸阳储存10万石。汉景帝时期的大臣赵错也在《关于你的小米》中写道:“有一百万,死小米,弗能守也”,“小米,国王使用,政治责任”,这表明了小米对朝廷的重要性。
当时,士兵们不仅要吃米饭,还要在草料之外搭配一定比例的米饭,以保证战马的质量。《汉书·赵充国传》记载了“军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岁”,《盐铁论》记载了“一马伏马,六口之食,死丁一人”。直到张骞出使西域,引进“苜蓿”,这种情况才得到缓解。
除了产量大的因素外,小米易于储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据唐代文献记载,小米可以藏九年,而大米只能藏五年,小米的保质期几乎是大米的两倍。考古学家甚至在一个粮窖里发现了50万公斤碳化的小米。
[img]398466[/img]
以上,唐宋以前的军粮以小米为主,而吃粥为主。宋朝以前,人们的炊具主要是陶器,铁锅还没有广泛使用,陶器显然更适合粥,而不是烹饪。所以古军平日里的主要食物是小米粥,当然也会加野菜、野果、豆类,如果条件允许,甚至会加肉。当然,当时的粥比较浓,叫厚粥。
宋朝以后,面食出现了,烧饼成了主要的军粮
意大利面在人们的饮食中出现得相对较早。在班级超过使西域后,“煎饼”这种意大利面已经从西域引进。《续汉书》中有“灵帝好胡饼”的记载,这里的胡饼应该是煎饼。然而,由于当时面粉加工困难,人们不了解发酵技术,所以煎饼是死面条,这对人们来说仍然是一种罕见的东西。
[img]398467[/img]
正是因为制作方法还不成熟,当时人们通常以煮为主吃烧饼,这叫“汤饼”。
然而,面粉的加工技术一直在不断改进。例如,汉末三国时期,关羽担心缺水,于是派人咨询诸葛亮,诸葛亮教他制作烧饼的技巧。诸葛亮在北伐期间,由于军事粮食不可持续,他派军队去抢劫魏的数千亩小麦,磨成面粉做馒头。
这也是面粉加工技术的进步。魏晋以后,人们开始煮面糊和面疙瘩。然而,汤饼、面糊和面疙瘩显然不容易携带,甚至面粉也很难运输。馒头和煎饼都没有被广泛接受。
据《资治通鉴》记载,“安史之乱”期间,唐玄宗和杨贵妃逃到咸阳集贤宫,没有东西吃,于是宰相杨国忠去市场买了胡饼。可见,唐代有专门卖胡饼的商人,这也意味着烧饼在唐代已经开始在民间广泛传播,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
唐宋时期,随着国家的繁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煎饼逐渐成为标准的军事粮食,军队的食品质量大大提高。唐朝还建立了一支骑兵部队,以对抗突厥、回族和其他游牧民族。为了减轻后勤运输的负担,这些骑兵通常携带干粮来补充渔业和牲畜牛奶。
[img]398468[/img]
根据宋代的相关史料,宋军出征前,会下令集中制作干粮,如麻饼,按量给士兵茶水。宋军出战时,士兵们通常背着糜饼、杂饼、皱饭出征,而当时最著名的烧饼应该是锅盔。为了便于携带,明代军队甚至发明了穿孔烧饼,即用炭火烤圆饼,酥脆咸,戳孔,用绳子穿。出去打仗的时候,士兵们每个人都背着一串也很方便携带!
其他辅助食品种类比较杂
1、肉干。在行军和战争的路上吃肉显然是一种奢侈,但军队通常会储备一些肉干,通常会制成肉干,以便携带。当然,通常只有在战争前,士兵才会被分配,以临时补充士兵的体力,从而充分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2、游戏。这更容易做到。驻扎完成后,军队还会狩猎杀死一些游戏,或者采摘一些野生水果,挖掘一些野生蔬菜作为军事食品,这是古代军队常用的丰富饮食方法。
3、茶。这是古代士兵的饮料。宋朝以后,朝廷会为军队分发茶饼,烧水时扔几块作为军事饮料。
4、干米饭。这种东西直到明朝以后才开始出现。为了便于运输,米饭通常被做成干米饭,然后在吃饭时用热水浸泡。
5、大酱汁。主要用煮熟的大豆或黑豆发酵成酱油,然后用三升酱油和五升盐捣成泥,然后扭曲成蛋糕暴露在阳光下,晾干。吃饭时,通常给每个士兵一块枣核来调味。
[img]398469[/img]
@ 盐不仅是古代极其重要的调味品,古人也意识到盐对人体的影响,所以从汉代开始,军队就开始确保士兵的盐供应,如汉军通常为每个士兵准备三升盐供应,唐军每天供应盐,如果条件允许也会配备一定的咸鱼或泡菜。
古代没有罐头和压缩粮食 战争中士兵会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