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王的故事,封公封侯都很大方。为什么古代皇帝最怕给大臣封王?
在古代所有的封爵中,最敏感的封爵无疑是封“王”。
对皇帝来说,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封大臣为“王”是不可能的。刘邦打下江山后,他的第一件事就是消灭异姓诸侯王。刘邦先后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他消灭了七个。消灭了异姓诸侯王后,刘邦和大臣们发誓要杀死白马,并制定了一项规定:“不是刘氏而是王者,天下共击。如果他们没有成功,他们将被忽视,天下将共同惩罚他们。也就是说,不是刘姓不能封王,没有功劳也不能封侯。
[img]394707[/img]
刘邦制定这一规定后,后世两千年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循这一规定。假如一个人与皇帝姓氏不同,基本上没有封王的可能。与此同时,如果不是武官,而是文官,封侯的可能性也很小。古人所谓的“立功”,主要是指战功。一个文官,即使是宰相,如果没有战功,也很难封侯。只有在汉代,班超才有“投笔从军”的故事。班超想要实现的,就是实现人生封侯。
汉朝一开始没有封“公”,后来封公的人越来越多。隋唐以后,封公的人越来越多,封侯的人也越来越多。文官武官可以封公封侯,不再局限于只有立下“战功”才能封公封侯。
然而,对“国王”的封存有严格的限制。除了与皇帝同姓外,其他大臣几乎不可能封王。然而,也有例外。如果大臣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也可以封王。例如,清初,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都被封为国王。还有五个人,比如唐朝帮助李贤复辟的张柬之,当时也被封为“五王”。
然而,这些不是与皇帝同姓,而是被命名为“国王”的人的命运是极其悲惨的。无论是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还是张柬之等“五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最终都受到了严厉的打击和惩罚。
要不受惩罚,更多的情况是大臣死后被追封。毕竟被追封为王的时候,人都走了,肯定不会受到惩罚。
[img]394708[/img]
(李显剧照)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汉朝以后,文官和武官都可能封侯封公,也可能封王。然而,封侯封公的事情很少,而被封王的人会受到君王的极大怀疑。如果他们不注意,他们将受到严厉打击。
说起来,无论是封侯封公还是封王,都只不过是头衔不同。如果封王多,王享受的待遇甚至可能不如那些公爵侯爵,权力可能不如公爵和侯爵。为什么古代封王就像敌人,必须被迫封王,封王后,会想尽办法打击这些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回到这些爵制的产生期。
爵制的产生和形成主要是在西周。周天子开始分封的时候,主要是侯爵,公爵很少,当时被称为“诸侯”。然而,在春秋时期,由于诸侯相互合并,公爵越来越多。然而,有很多人称之为“公”,但很少有人称之为“王”。
[img]394709[/img]
(秦始皇剧照
为什么不呢?在古代,“王”有着特殊的含义,所表达的是世界主宰。而“公”和“侯”都没有这样的意义。
在西周开始的时候,除了周天子是王,是世界主宰,没有其他王,自然就没有其他主宰。然而,楚国与周天子发生了许多冲突,因为他对周天子只给了一个子爵的分封不满。此外,周天子还多次带领军队征服他,包括周天子在内的中原人也称楚国人为蛮夷。因此,楚国国君非常不服气,自称“楚王”。楚国国君自称“楚王”时,就意味着他们要自己一套,自己主宰自己的地盘,不再属于周天子的臣民。
战国时期,不仅楚王,其他六国诸侯也被称为王。这意味着这些被称为国王的诸侯不服从周天子的管理。
每个人都被称为国王,所以他们觉得秦国和齐国比其他诸侯国更强大,只是被称为“皇帝”。但后来也觉得不合理,又被取消了。直到秦始皇统一了六个国家,他才自称是“皇帝”。
从那以后,我经历了楚汉之间的斗争。首先,项羽将十八路诸侯分封为“国王”。然而,这些“国王”立即反叛了他们。刘邦成为皇帝后,也被授予“国王”,这些“国王”也被拒绝并反叛,因此刘邦广泛杀害了他们。
因为“王”在周朝和汉初有很多负面意义,后世的皇帝都在谈论“王”的颜色变化,不敢把异姓封为王。至于同姓的王,意义不同。毕竟是世界上的国家,这个世界就是这个家庭的。所以,同姓做“王”没关系。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等。)
古代皇帝可以封公封侯 为什么皇帝最害怕大臣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