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三公非常感兴趣的朋友们,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周朝三公”和“汉朝三公”有什么区别?
相信喜欢中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中国古代有两套行政制度,一套是“三公九清制”,另一套是“三省六部制”。虽然“三省六部制”现在已经消亡,但事实上,我们的一些部门仍然类似于“三省六部制”。同时,我们隔壁的邻国也保留了这一行政制度,大多数人仍然熟悉这一制度。
大多数人可能都听说过“三公九卿制”。毕竟中国历史是耳熏目染的,但真相并不一定知道他是什么样子。而且这个制度自从“三省六部制”上台以来就逐渐被废除了,所以很多人可能说不出来。
关于今天的主题,我们将谈谈“三公”:
其实“三公”这个词早在夏朝就存在了。看过“封神演义”的人都听说过“闻太师”的名字。他的“太师”是当时的“三公”之一,当时很多著名人物都是“太师”。:例如,姜太公和姬公旦也曾是周朝的太师,与太保、太傅同列为“三公”。
周朝灭亡后,这三个职位也得到了保留,但这是不同的。当时太师和太保都是不常位的职位。东汉末年,董卓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让百官称自己为“太师”,其他时候在史书中很少见到。
[img]396611[/img]
唯一的常态是“太傅”。西汉时期,太傅的地位是“三公以上”。东汉时期,太傅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我不知道你是否听说过“太子太傅”。这个官职意味着他是太子的老师。他的地位不是一个荣誉。同时,他将记录书法事务,并与天子一起参与政府管理。他有很大的权力。但是当这个朝代的太傅去世后,直到下一位皇帝即位,他才会任命新的太傅。在职位序列上,太傅高于东汉时期的三公-太尉、司徒和司空。
但到了汉末三国时期,这个职位已经是名义上的虚职了,虽然看上去很荣宠,但却是一个没有实权的职位。
例如,众所周知的司马懿曾经是“太傅”,似乎在“三公”之上,但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司马懿一开始打不过曹爽?这是一个没有实权的职位。我们只能看着曹爽一步一步地走近。如果他假装疯了,骗了曹爽,恐怕他已经死了。
之后,各朝都设立了太师、太师、太保的官职,但都是虚衔。作为一个荣誉职位,他们被赋予了功劳大臣。太师、太师、太保后来又被称为“三师”,名义上是天子的三位老师。与东宫相对应的太子、太子、太子被称为“东宫三师”。
[img]396612[/img]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此时,“三公”不再以周朝的“三师”为基础。秦始皇以“丞相、太尉、御史医生”为三公,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执掌兵马,御史医生监督官员。
秦朝灭亡后,汉朝沿用了秦朝的制度。西汉初期,“丞相、太尉、御史医生”也被视为“三公”。然而,事实上,太尉并不是很常见的。太尉关系到兵权,但皇帝当然不相信兵权交给大臣。这时,太尉并不常设。
汉武帝时期,鉴于西汉初期丞相权力过大,外戚专权时有发生,汉武帝开始将丞相手中的一部分权力过渡到大司马将军手中。汉成帝即位后,选择将皇家历史医生改为大司空,将大司马和大司空的工资提高到与总理相等的水平。汉哀帝在位时,他把总理改为大司徒。西汉中后期的“三公”实际上指的是大司马、大司空和大司徒。
[img]396613[/img]
这一时期“三公”这是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皇帝不想看到任何一方的权力对自己构成太大的威胁,但在实际权力上,他必须是最大的司马。
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去掉了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将大司马改为太尉。东汉时期,太尉、司徒、司空成为“三公”,其中掌握兵权的太尉排名第一。
然而,这一时期也是中国行政制度转型的开始。“三公”的权力已逐渐转移到尚书台。同时,为了防止外戚专权进一步分化和瓦解“三公”的权力,汉和帝逐渐提高了将军的地位。此时,“三公”名存实亡。
东汉末年,原来的“三公”逐渐被曹操废除,曹操再次担任“总理”,原来的“三公”权力开始逐渐转移到尚书台,从那时起“尚书台”取代了三公,成为一个新的行政组织,这是“三省六部制”的原型。
周朝和汉朝都有三公 两者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