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东亚的国际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在以中原王朝为主导的“朝贡制度”下进行的。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所有商品和财产交流都可以分为“贡品”、“礼物”和“货币”。一般来说,从附属国家来看,无论是通过贸易还是统治者的贡献,都被称为“贡献”。相反,宗主国发出的所有物品都是“礼物”,国家之间的平等交流被称为“货币”。
[img]393464[/img]
自秦汉统一中央帝国出现以来,中华中心论和华夷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中国强烈的民族自尊和游牧民族重利轻名的心态下,即使在军事上遇到不利,中原王朝也会通过增加数量将“硬币”转化为“礼物”。“贡品”和“礼品”是当时朝贡制度的绝对主导地位。然而,自10世纪以来,统一的高丽国首先结束了半岛三国的独立局面,然后契丹民族的逐渐崛起成为中原王朝的最大威胁。“中国”和“易迪”逐渐逆转,正式形成了年货币制度。
石敬堂成立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是岁币制度的开始。契丹获得北方大片土地后,民族意识迅速唤醒,随后索要30万条丝绸。《资治通鉴》记载为“岁输丝30万”,是契丹封存的儿童皇帝。30万丝绸是后金的“贡品”,而不是“硬币”。然而,这一举动使契丹的要求成为一年一次的例行公事。
公元1004年,辽圣宗率领军队入侵宋朝。宋真宗想南逃,但在寇准总理的劝说下,他最终决定去禅州一线督察。虽然辽军一路走来,但将军肖挞在禅州城下巡逻时被宋军用弩射杀。此外,粮草难以帮助,辽军士气受到极大损害。
这时,宋真宗恰好来到禅州,也出现在北城墙上。皇帝亲征,宋朝数十万军民士气大振。契丹已经是弩之末,但宋真宗贪图生存。朝代的大多数大臣都害怕契丹。宋军没有趁胜出击,而是签署了著名的“禅源盟”。
[img]393465[/img]
根据协议,辽宋成为兄弟之国。宋真宗称辽国萧太后为叔母,辽圣宗耶律隆绪为弟弟,然后以“岁币”的形式每年向雄州运送10.2万银和20万丝绸。
岁币制度的形成给宋朝带来了两个严重的后果。@ 辽国通过禅渊之盟大大提升了国际地位,在与高丽、西夏的交往中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同时,巨额财富也弥补了游牧经济的不足,极大地促进了契丹社会的发展。@ 宋代花钱买平安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银十万二、丝绸二十万只占宋代财政收入的一小部分。此外,自“年币”实施以来,北方州县长期和平,社会生产迅速恢复。“自景德以来,四方无事,人民幸福,户口番禺,田野日辟”。
虽然宋朝君臣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流仍然保持着大国的风格,但他们内心同意了“岁币”的屈辱交流模式。与战争的成本相比,岁币无疑要小得多。为了维持来之不易的和平,宋朝始终严格遵守协议,开创了中央王朝长期向北方游牧民族花钱购买和平的先例。
抛开民族感情不谈,但从财政角度来看,岁币并非一无是处,至少让大宋江山维持了319年,成为仅次于周朝和汉朝的第三长命王朝。然而,只要花钱,就可以放心,让宋朝成为对外政策最弱的朝代。
[禅渊之盟]有哪些利弊?真的是花钱买和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