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圣旨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也是国家的大事。古代皇帝更是一言九鼎,皇帝的命令不能改变。圣旨是指中国古代社会皇帝下达的命令或言论,是中国古代皇帝权力的展示和象征。轴柄的质地根据官员的等级而有所不同。严格区分: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金轴,四品为黑牛角轴。 圣旨的材料非常精致,都是用优质丝绸制成的丝锦织物,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圣旨两端有银龙翻飞作为防伪标志。
[img]391165[/img]
圣旨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以圣旨的形式作为君臣之间的沟通方式。第一个告诉世界的圣旨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从这个角度来看,封建社会圣旨的使用已经持续了2000多年,那么这些圣旨现在去了哪里呢?
[img]391166[/img]
在古代,这些圣旨一般都保存得很好,这是一种很高的荣誉,很少有人能收到圣旨。一般圣旨一式两份,一份用于宣读,另一份用于保存,相当于今天的文件。用于宣读的文件一般由宣旨的人保存,普通人会设置香案和贡品。把它放在家里的大厅里供奉是一种一般的圣旨方式。
[img]391167[/img]
这里一定有人问,满门抄斩。首先,这种圣旨很少,这种圣旨也需要有人来接。即使是满门抄斩的必要手续,也不能少。它仍然像一般圣旨一样接受,但接受后没有人保存。这个时候,它绝对不会像古装剧那样被扔在地上,或者什么,而是被宣读的宦官收集起来,交给专门的部门接管和保存。
[img]391168[/img]
后来这些圣旨都去了哪里?@ 在朝代替代的过程中,新政权稳定其统治地位,前朝遗物必须作为第一个销毁目标,私人前朝遗物往往是杀人犯罪,因此,即使不被官员复制,人们自然不敢保留,这也造成了民间收藏几乎没有重要原因之一的痕迹。还有许多战争和糟糕的保存技术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
古代圣旨宣读后去哪里? 如何处理满门抄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