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又称洋琴、打琴、铜丝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打弦乐器。扬琴是中国民族乐队不可缺少的乐器。
扬琴是中国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与钢琴同宗,音色鲜明,音量大, 刚柔并济;慢奏时,音色如叮咚山泉,快奏时音色如潺潺流水。音色明亮,像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清脆。它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它可以是独奏、合奏或钢琴书籍、说唱和戏曲伴奏。它经常在民间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扮演“钢琴伴奏”的角色。它是不可或缺的主要乐器。
[img]390334[/img]
起源
明末由波斯传入的扬琴,最初是为了曲艺伴奏,形成了多种流派。
据史料记载,中世纪以前,一种桑图尔钢琴在中东亚述、波斯等国家很流行。它有一个梯形或矩形的钢琴盒,上面有几十根钢琴弦,三分之二的钢琴弦上有一匹马,使每根钢琴发出两个五度关系的声音。这种桑图尔钢琴仍在伊朗、伊拉克、土耳其、中亚和印度流传。
明末,随着中国与西亚的友好交流日益密切。扬琴从波斯经海路传入中国。起初,它只在广东流行。后来,它逐渐扩展到闽、浙、江淮和中原,并加入了说唱音乐和地方歌剧伴奏的行列。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如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广西文场、贵州文琴、四川扬琴、云南扬琴等。扬琴也被用作粤剧、潮剧、汉剧、闽剧、越剧、沪剧等地方戏曲的伴奏乐器。
以上是对扬琴来源的普遍看法,但也有人认为扬琴是通过陆路传入中国的。例如,周静宝的《木卡姆探微》说:“过去,人们认为扬琴是明朝通过沿海地区从海上传入的。事实上,它是波斯人的乐器。它早已传入天山南北。它很可能是由新疆传入大陆的。这种乐器是维吾尔人继承的。”
[img]390335[/img]
清末民初,扬琴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形式,已成为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山东钢琴等音乐的主要乐器之一。扬琴在中国已经流传和演变了近400年。无论是在乐器制作、表演艺术还是音乐创作方面,它都具有中国的传统特色和民族风格,并与当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许多具有突出地方特色和音乐特色的学校。
历史背景
根据历史记载,在中世纪之前,亚述、波斯等古代中东国家,有一种叫桑图尔琴的扬琴。明朝(1368年~1644年),随着中国与西亚、东亚之间日益密切的友好交流,桑图尔琴从波斯经海路传入中国,最初只在广东流行,后来逐渐蔓延到中国各地。后来,经过中国民间艺术家的转型,桑图尔琴逐渐演变成中国扬琴。清末以来,扬琴用于广东音乐、江南丝竹、扬州清曲、广西文场、常德丝弦、四川钢琴书、河南钢琴书、山东钢琴书、榆林小曲等音乐和歌曲。
传统的扬琴框架由彩木、桦木或榆木制成,上蒙白松或桐木面板,下蒙胶合板,扬声器呈蝴蝶形或梯形。长90~97厘米,宽32~41厘米,高5.7~7厘米。左头设有弦钩钉,右头设有弦轴。在面板上打开两个圆形音孔,并镶嵌骨雕音窗作为装饰。上面有两个竹子、桃花心木或牛角,呈峰谷状条形钢琴代码。左边是高音代码,右边是低音代码。峰值部分用作支弦,谷物部分有另一个代码上的琴弦通过。面板两侧设有红木直线或锯齿形长条山口,用于架弦。音箱内相应面板的琴码部分有音梁,音梁上有四五个圆形风眼,使音波对流。张钢丝弦,高音钢弦,低音缠弦。琴竹又称琴箭、琴签,是两个有弹性的竹制小锤。常用扬琴有八音(实发二十四音)、十音(实发三十音)、三种十二音(实发三十六音)。又称双八型、双十型、双十二型。音域分别为:八音f1-c2、十音d1-d3、十二音c-e3。
[img]390336[/img]
扬琴在中国已经流传和演变了400多年。在此期间,中国乐器制作人开发了高低音扬琴、转调扬琴、郑扬琴、电声扬琴等多种新品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声扬琴由钢琴身体、拾音器、放大器和扬声器组成。当弦振动时,声波通过拾音器转换为电信号,然后通过放大器美化音色,由扬声器发出。电声扬琴既能伴奏又能独奏,因此,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扬琴演奏家的好评。
演奏时,钢琴放在架子上,左右手拿着竹子,分别敲击条形码两侧的弦。竹法(即演奏技巧)包括单音、左右弹轮、双音(和弦)、轮音(密竹)、反竹、衬音、顿音、琶音、拨弦、上下滑音、泛音等。擅长演奏轻快活泼的曲调。传统音乐包括《林冲夜奔》、《苏武牧羊》、《映山红》、《离骚》、《将军令》、采红菱等。
扬琴是什么样的乐器? 中国常用的弦乐器扬琴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