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法律可以理解为社会规则。封建王朝时期,统治者对违法者实施相应的惩罚,以更好地约束人民的行为。
古人犯了罪,尤其是重罪,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例如,自隋朝以来,犯罪分子被处以五种主要刑罚 ,它们是鞭、杖、徒、流、死。
[img]388109[/img]
在鞭、杖、徒、流、死五种刑罚中,鞭、杖、徒三种刑罚较轻,主要用于罪不至死的犯人。流和死两种刑罚主要针对重罪犯。在五种刑罚中,流刑仅次于死刑。
发配与流放的区别
如今,当我们看一些古装剧时,总会看到有人犯了大错,被免死罪,被判流放或发配之刑。
流放是指将罪犯放逐到偏远地区或远离家乡的地方,惩罚罪犯。在历史上,许多大臣被判处流放,比如虎门卖烟的林则徐。他为清廷背锅,流放新疆,很快就被重新启用。
很多人认为流放是发配,两者没有区别,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两种惩罚是不同的,差距仍然很大。
例如,分配的刑罚是指将罪犯免于死亡后送往偏远地区服兵役。《明史·刑罚志》明确记载,分配的人将被送往边疆充军。
有两种形式的头发匹配,终身和永久。终身是指罪犯必须服役到死亡,一生不能回家;永久是指罪犯不仅服役到死亡,而且伤害子孙后代,这是一个适当的重刑。
在小说《水浒传》中,像林冲这样的梁山英雄被判处分配刑后,他们首先要在脸上刺一个“囚犯”字,然后戴上铁链和脊杖,然后从一名军人护送到分配地。整个过程对囚犯来说非常痛苦。
[img]388110[/img]
那么,古代人犯了大罪,为什么朝廷不把人关进监狱或杀人,而是把囚犯送到边境呢?主要原因如下。
节约开支,扩大边防力量
在古代,一些人犯了重罪后,统治者将他们流放到边境地区,自生自灭,以显示“仁义”,而不是判死刑。
如果把所有的囚犯都关在监狱里,监狱里很容易人满为患,日常开支也会增加。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如果大量囚犯被拘留在监狱里,他们不仅需要场地,还需要大量的警卫,还需要食物。在古代,粮食产量很低。在收获良好的时代,人们只能寻求食物和衣服。万一发生灾难,人们就会饿。
如果囚犯被关在监狱里几年,他们一直住在里面,一日两餐由国家抚养,不需要工作。这种生活在灾难年代是普通人无法享受的。许多人可能会故意犯罪,以免饿死,进监狱解决食物和衣服的问题。
大多数古代边境地区都是粗糙的地方,需要有人驻扎和开垦。由于边境条件差,大多数普通士兵不愿意去。将囚犯分配到边境不仅可以巩固边境的军事力量,而且还可以用于开垦荒地。
[img]388111[/img]
当然,这种方式不仅仅是中国统治者使用的。曾经殖民地众多的英国,将自己的罪犯分配到澳大利亚,让他们在那片荒地上自力更生,开垦荒地生存。
惩罚犯人起到震慑作用
将犯人分配到边境,扩大边境劳动力和军事力量,节约开支,惩罚犯人,对人民起到威慑作用。
[img]388112[/img]
明朝时期,犯人一旦被判处分配,就必须前往极南极北,或充军或服役,直至死亡。古代工业不发达,中国极南极北都是缺乏发展的荒地,不仅人烟稀少,而且环境恶劣,容易生病死亡。
不仅如此,头发还会与家人联系在一起。因此,许多罪犯宁愿被判死刑,也不愿遭受折磨,更不愿参与家庭。
囚犯不仅要戴着枷锁走到边境,还要在那里工作一辈子,不会轻易得到特赦。古人讲究落叶归根,死在家里。即使他们在其他地方死于疾病,如果可能的话,他们也应该把尸体运回家乡埋葬。
[img]388113[/img]
可以说,发配之刑对犯人的打击很大,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痛苦。发配太苦了。人们不想承受这一切。一旦他们想犯罪,他们就会有顾忌,起到威慑作用。
结语
古代刑罚很多,对犯人的罪行判处不同的刑罚,分配可以说是一种酷刑,或者仅次于死刑,专门用于犯重罪的人。
古代朝廷将重犯分配边境,而不是监狱,这自然是有原因的。从最直接的效果来看,分配边境可以减少朝廷的管理费用,扩大边境力量,最大限度地惩罚囚犯,在威慑人民方面发挥作用。
《明史·刑罚志》《水浒传》等参考资料
古代犯罪后 为什么朝廷与边境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