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河南省洛阳市东十多英里处,有一座佛教寺庙隐藏在郁郁葱葱的森林和古树中,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寺”的白马寺。
[img]388798[/img]
永平年问,汉明帝夜梦金人,于是派蔡英、秦景、王遵等12人到天竺(古印度)求佛经。公元67年,12名西行求法者从天竺返回洛阳,带来了大量佛经和佛像。天竺的两位僧侣,名叫摄摩腾和朱法兰。汉明帝非常高兴,命令两位僧侣暂时住在红鹿寺(负责外交事务的衙门)。
第二年,汉明帝命令按照天竺佛教寺庙的风格,在洛阳城东修建佛教寺庙,安置天竺僧侣住宿和储存佛经。为什么要选择白马寺这样的名字呢?
据中国古代著名地理学著作《水经注》记载,蔡英等人从经文中学习时,“用榆树制作的经文中盛放佛经。这些经文被一匹强壮的白马带回洛阳。新寺建成后,为了纪念白马背经的功劳,他们以白马为寺庙名称。”。至于“寺”字,则取自东汉外交机构“红路寺”。两位天竺高僧在鸿璐寺住了不到一年,而新建的寺庙仍然具有接待佛教高僧的性质,因此采用了外交色彩的“寺庙”字样。从此,“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名词,中国的僧院一般被称为某某寺。
[img]388799[/img]
后来,摄摩腾和朱法兰一直在白马寺教人们佛教,再也没有回国。为中国大陆佛教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两位僧侣死后都埋在白马寺。
今天的白马寺东偏院有摄摩腾墓,墓碑上刻着“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的1O个大字。西偏院是竺法兰墓,墓碑上刻有“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10个大字。北宋时期宋徽宗追封了这两个封号。“二僧墓”寄托着中国佛门弟子对天竺两位开山始祖的敬仰。在历史上,洛阳有成千上万的佛教寺庙,但现在人们已经不复存在了,只有白马寺一直保存着。历代多次对其进行维修。
据史料记载,唐武则天时,薛怀义曾被命令为白马寺的住所,并拨给他大量资金重建白马寺;宋太宗还下令重建。作家苏易建还被命令写《重建西京白马寺》,这是著名的“断字碑”(因为碑文是分段写的,所以有这个名字);元代重建后,著名书法家赵盂亲笔写了《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立碑于山门内东侧。
今天的白马寺一般都是明代重建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殿、千佛殿、毗卢阁等。
白马寺建成至今已有1930年的历史,在古代,历代高僧和外国名僧经常来这里讲经、求法,@ 它一直被视为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佛教徒亲切地称之为“释源”(中国佛教的发源地)、“祖庭”(佛教祖师的庭院)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为什么白马寺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