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山府位于河北省石家庄附近,属于朝廷不太重视的“三个地区”。通判是朝廷直接指派到地方监督工作的干部,相当于六七个小官员。
今年,30岁的苏过第一次踏上仕途。于是苏轼上任前给他写了一首诗,打算给他做一些“提点”。这首诗是苏轼一生中写的最后一首观潮诗《庐山烟雨浙江潮》。
欣赏庐山烟雨浙江潮
北宋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千般恨不消。
别无选择,庐山烟雨浙江潮。
白话意译:
[img]387483[/img]
庐山烟雨和钱塘江潮水是世界著名的奇观。我从来没有亲眼看过,但我总是感到遗憾。当我亲自去看的时候,我的心不能激起波澜。我只觉得庐山烟雨就是烟雨,钱塘江潮水就是潮水。
当年7月,苏轼写下这首诗时,他死了。他一生中写了许多观潮诗,包括直接描写江潮的诗和引领潮人的诗。
还有一首诗从一位家长的角度批评吴地人为了盈利而冒险出海。《庐山烟雨浙江潮》的风格与之前的观潮诗完全不同。那么,这首诗和其他诗有什么区别呢?
华东政法洪丕谟教授说:“庐山烟雨,浙江潮水汹涌。当它无穷无尽的时候,似乎这就是你面前无尽的浩荡佛法。”
虽然苏轼的诗提到了观潮,但叙事的重点并不在于观潮。其实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苏轼想通过这首诗告诉苏过一个道理。至于这个道理是什么,大概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苏轼想通过这首诗告诉儿子,不要把仕途看得太重要。当他没有当官的时候,他想当官。当你成为一名官员时,他知道情况就是这样。
第二种说法,很有禅意,就是苏轼这首诗的意思和高僧青原唯信的“见山三阶段”,其实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先说说这首诗的第一种看法。也就是苏轼想说服即将就职的苏过,用平常心看待未来仕途的起伏。
苏过出生于公元1072年,在他30岁之前,他一直和父亲苏轼在一起。他们的父子在密州和黄州一起遭受了很多痛苦,包括最后一次降级到海南。
可以说,苏的青春和青春一直在“流放”中度过。受父亲苏轼的影响,他在惠州写了一首诗,说:
海涯莫惊万里远,山下幸足五亩耕。
人生露电不虚话,大椿已悲老彭。
蓬莱方丈现在近在咫尺,富贵鞋重轻。
结茅愿为麋鹿朋友,无意坐伏豺虎凶猛。
[img]387484[/img]
从上面这首诗的内容来看,苏过当时其实已经放弃了对世俗荣华的奢求,他打算退居山林,成为一名普通农民。
但当他的父亲苏轼被赦免时,他的家人都回到了常州,朝廷又给苏过派了一份工作,他的心又活了起来。
苏轼看到儿子出人意料的表现,难免会有点担心。于是他想提醒苏过不要把自己的未来想得太好,也不忍当头泼一盆冷水。于是他用一首诗拨打他,教他醒悟。
当官听起来很体面。没当上官的时候,谁不想当官?但是当你真的成为一名官员时,你不会认为当一名官员有什么好处。
世界上的事情总是这样,当你得不到的时候,你就会梦寐以求,心烦意乱。但是当你得到它的时候,你会发现它就是这样。
对于这首诗的第二种说法,主要是对青原唯信的“见山三阶段”进行了一些解读。青原唯信以“见山三阶段”而闻名,但他自己的生活却非常复杂。
这里只说青原唯信的“见山三阶段”,不讨论他自己的相关事宜。“见山三阶段”的意思原本是一个人对佛教理解的三个阶段。
看山的第一阶段:“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就像一个刚进入红尘的孩子,天真无邪。他愿意相信自己眼中看到的一切,很容易被事物的外表所迷惑,看不到它的本质。
比如宋徽宗派苏过去担任的“中山府通判”,表面上听起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苏过因此喜出望外,那就太天真了。
“一般判断”听起来像是一个非常体面的官职,但这取决于它是哪里的“一般判断”。例如,宋代的中山府不是一个好地方。
看山的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个人到了中年,跌倒后,会对社会和生活保持警惕。
在这个阶段,人们不再那么容易相信他们所看到的,他们总是试图通过一件事的表面看到它的内部。
例如,如果苏过有一点官方经验,他会认为宋徽宗派他去的中山大厦是一个相对偏远的地区。在过去,他很难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也很难在未来获得晋升的机会。
除此之外,宋徽宗之给苏过安排这个差使,只是自己第一次登上大宝,想通过一些手段拉拢元佑老臣,并非相中了他的才华。
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即使宋徽宗真的欣赏苏过,给了他一份好工作,他的官员后来也做得很好。一步一步上升怎么办?
世事洞明,摆脱不了生老病死;财富和荣耀,不能保护千年。每个人的最终结局,还是逃不过一死。
想通这些,苏过会觉得“当官就是这样”。成为一名官员怎么样?不恰当怎么样?于是我开始觉得世界是虚伪的。“一切都是空的”,许多禅宗修行者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了这个水平。
看山的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当一个人的意识达到第三阶段时,他开始回归自然。这时,他的心没有第二阶段那么多。
当你看到一件事时,你为什么要努力猜测它背后有什么,它能给你带来什么?佛教有一个小故事说:
[img]387485[/img]
有一天,小和尚看到风吹红旗,就问老和尚,风在动还是旗在动?结果老和尚回答他:风没动,旗也没动,你的心在动。
苏轼写了这首《庐山烟雨渐江潮》,也许是为了启发苏过,让他一定要时刻控制自己的本心,做一个清醒的人。
结语
写完这首诗后不久,苏轼在常州病逝。事实上,苏过父亲的葬礼并没有去中山府工作。
三年后,当苏过再次想踏上仕途时,又遇到了奸臣蔡京当政,结果无法出仕。因此,大约七年后,他成为了一名盐官。
苏过直到45岁才成为盐城知县。苏过一生只当了七年左右的官员。他通常生活得很简单,过着陶渊明的生活。
苏过的诗歌和散文也写得很早,清代作家袁枚非常推崇他的散文。苏过一生清心寡欲,没有辜负父亲苏轼的期望。
苏轼的儿子苏过要当官,苏轼是怎么提起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