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为什么很多曹魏老臣在高平陵之变时没有抵抗?

三国时期发生高平陵变化的魏国,是魏国成立后的重大政变。以下是详细的文章介绍。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取曹氏政变。说起来,这场政变其实很容易。当时司马懿手里没有兵马,只靠他秘密培养的3000名死者取得了成功。

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曹操不是以人才众多而闻名吗?曹操的下属一直忠于曹操。虽然曹操威胁汉献帝是“奸臣”的表现。然而,那些有才华、有节操的人仍然没有抛弃曹操,而是全心全意地支持曹操。也可以看出,曹操的下属对曹操非常忠诚。

既然曹操的手下对曹操如此忠诚,他们是否只是看着江山落入司马懿手中,坐视不管?

[img]384528[/img]

乍一看,这个问题确实是这样的。但经过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其实有很多客观现实。怎么理解?

首先,高平陵政变只是朝臣之间的斗争

事实上,当时很多人都没有看到历史的方向。我没有意识到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政变是司马家族夺取曹家权力的冲锋号。我只是觉得这是司马懿和曹爽之间的斗争。

而且,当时很多人其实都很同情司马懿。司马懿有才华,能打仗,为曹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受到了曹爽的迫害。曹爽架空司马懿,让他早点退休,回去休息,这真的让人同情他。

如果曹爽只是迫害司马懿,那就无关紧要了。但曹爽仍然迫害别人。曹爽在法庭上独裁,让他的兄弟们控制政府,而不是关注别人。这一点,无论是朝鲜大臣,还是曹氏的宗族,都非常不满意。因此,很少有人支持曹爽。

二是太后支持高平陵政变。

曹芳,当时的皇帝,只是个小皇帝。按照古代王朝社会的规则。皇帝年轻时,通常由太后代为摄政。

当时的太后是郭太后。郭太后没有为曹睿生儿子,曹睿病重时才晋封。曹芳只是曹睿的养子,不是郭太后的亲生儿子。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郭太后其实对曹芳并没有很深的感情,当然也不会去想司马懿夺权的意义。此外,曹爽执政时,不仅占领了其他朝臣的权力,还剥夺了郭太后的权力,这让郭太后非常不满。当司马懿联系她,向她抱怨发动政变时,她可以说是同理心,很快就同意了司马懿的行动。(当然,因为司马瑞当时已经控制了朝廷,即使她不同意,她也无能为力。)

郭太后应该是当时最好的权力统治者。既然郭太后不反对,别人怎么反对?

第三,曹操的老部下基本枯萎了

曹操的手下真的很有才华。然而,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这些人才基本上已经枯萎。剩下的大部分是第二代官员或第二代皇帝。他们在温室里长大,没有经过艰苦的训练。他们能有什么能力来影响司马懿。

[img]384529[/img]

曹爽其实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曹爽是曹真的儿子。曹真是曹操的养子。说起来,曹真是皇二代(官二代)。但是曹真还是不错的,有一定的能力。曹爽是典型的皇三代,视野和能力有限,所以在高平陵政变中失败了。

相对而言,曹爽在三代皇帝中有很好的能力。否则,曹睿不会选择他作为辅政大臣。能力好的曹爽已经是这样了。可以想象,其他三代皇帝的官员更糟。

第四,司马懿迅速打击了曹操老部下的后代。

通过高平陵政变,司马懿在杀死曹爽的同时,迅速打击了曹操老部下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如曹羲、曹训、桓范、邓阳、何晏、毕轨、丁静、李生等。

此后,司马懿通过王陵事件打击了王陵和令狐愚,迫使夏侯玄死亡,夏侯霸逃往蜀国。

后来,司马懿逮捕了曹操老部下的所有后代和宗室后代,并在叶城被拘留。

可以说司马懿是一步一步杀过来的。当曹操的老部下和宗室发现他想夺取曹的王位时,已经太晚了。


为什么很多曹魏老臣在高平陵之变时没有抵抗?为什么很多曹魏老臣在高平陵之变时没有抵抗?

,,,,,

  • 多情吕布一生中最大的错误:误以枭雄为兄弟
  • 吕布不是那种只能留在妻子石榴裙下的奶油小生。吕布一生纵横,多年来分居州县。他是徐州牧的官员,省部级高级官员,军区总司...

  • 王军灭了三国东吴?这位顽固的主兵不血刃地统一了江南
  • 红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王军,出生于世代二千石官家,属世袭权贵子弟。王军的生活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早年的王军虽然机...

  • 诸葛亮最大失败:诸葛亮怎样错过最好的消灭曹操机会
  • 三国期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名将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打算由魏延亲自率领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达长安,一...

  • 刘禅是阿斗?事实上,三国中唯一一个输掉世界的人是独一无二的
  • 乐不思蜀讲述了三国时期刘备儿子刘禅的故事。直到今天,“这里乐,不思蜀”这句话一直被后人视为窝囊废的代言人。 以下是《三国...

  • 关羽之所以能成为圣人:不只是靠忠义还因为什么
  • 中国历史上得到官方和民间共同认可的册封和祭祀的武圣只有三个。第一任武圣就是姜子牙太公,他辅佐文王武王平定天下,建立周...

  • 刘备曾经十易其主?反复无常的刘备能算英雄吗?
  • 易中天说刘备有“英雄之义”,这个说法不够严谨。在他的当代人中,袁绍说他“弘雅有信义”(《三国志·先主传》裴引用《献帝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