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太监宣旨的场景:他们经常拿着金色的圣旨,慢慢打开,用尖锐的嗓音读着:“奉天承运,皇帝圣旨……”
每个人都必须熟悉这一幕,但很少有人关注古代“圣旨”背后的文化故事。圣旨是皇帝向大臣或世界宣召的文本,几乎达到了不可删除、不遗漏的境界。
此外,经过研究,作者发现影视剧中的“圣旨”实际上是错误的,当太监宣誓时,他们读到的断句也是错误的。发生了什么事?接下来,作者将为您解释!
[img]377041[/img]
据研究,中国最早的“圣旨”一词出现在汉代蔡勇的《陈政事七要疏》中。在汉朝之前,国王肯定会宣布,但它永远不会被称为圣旨。@ 第一个问题来了。在现代影视剧中,如果是汉代以前的电影,“圣旨”的概念肯定是不正确的。
此外,圣旨的开头并不是众所周知的“奉天承运皇帝圣旨”八个字,而是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模式。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的圣旨大多以“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开始;在唐代,圣旨通常由门下省颁布,@ 唐朝圣旨的开头往往是“门下”二字。比如《苏宗命皇太子监国制》的开头就是“门下,天下之本……”
[img]377042[/img]
在作者看来,事实上,圣旨的开头大多是不同皇帝的写作习惯。特别是在唐朝,圣旨的开头有很多版本。当苏宗即位时,他说:“我闻到圣人害怕命运,皇帝奉天……”;德宗即位时说:“浩天有命,皇王受之”;顺宗即位时说:“我汇编天序……”。
到了宋朝,圣旨的书写格式大致延续了唐朝,但也略有变化。宋太祖到宋徽宗时,即位时下达的旨意以唐代“门下”二字开头;未来,许多宋朝皇帝也喜欢用“我的命”或“我的命”这个词开始。
[img]377043[/img]
我们所熟知的“奉天承运”圣旨,其实是明朝规定的。之@ 从这些字开始,里面也有讲究。
换句话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明朝建立后,他的意思是:这符合天道。他非常喜欢用“奉天”这个词。
后来,定都南京后,他将南京更名为“应天府”,将宫中最大的金銮殿命名为“奉天殿”,有时甚至自称“奉天法祖”。
但即便如此,在朱元璋统治时期的头几年,他的圣旨仍然不是“奉天承运”,而是“参与唐宋”。在元朝统治的100年里,唐宋时期的圣旨和规则都消失了。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全心全意地模仿和延续了唐宋文化。
[img]377044[/img]
朱元璋后期颁发的圣旨开始以“奉天承运皇帝圣旨”为开头。
虽然奉天承运这几个字在明朝以前的史料中就有,但在圣旨的开头,确实是朱元璋首倡的。
此外,这八个字的读法并不像现在影视剧中那样断句“奉天承运,皇帝圣旨”;而“奉天承运皇帝,圣旨”,这样的断句,是朱元璋从一开始就坚信,他的继位是顺应天意的,而他的皇帝,也是奉天承运的皇帝。
古代圣旨是什么样的? 开头和结尾和电视剧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