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曾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印度教立国的君主制国家。然而,尼泊尔议会于2006年5月18日宣布尼泊尔为“世俗国家”,废除印度教为国家教育。此后,1768年加德满都河谷和沙阿王朝建立的印度教国家不复存在。
议会还剥夺了国王的大部分权力:国王不再是军队的指挥官,取消了军队的“皇家”称号,议会任命了军队领导人。8月5日,土地管理部长表示,政府计划没收国王和王室成员的土地,并将土地分配给穷人,逐步使他们得到与普通公民相同的生活待遇。11月21日,七党联合政府与尼泊尔反政府武装部队签署了和平协议,结束了尼泊尔11年的武装斗争。废除印度教立国是彻底削弱或完全废除王权的重要一步。在尼泊尔被宣布为世俗国家后,一些舆论称此举结束了沙阿王朝印度教婆罗门-刹帝利高种姓的统治。反政府武装部队的领导人普拉昌达也坚持废除君主制,称238年的传统已经破裂,尼泊尔人民将在宪法会议选举后创造奇迹。
尼泊尔宪法规定,尼泊尔君主必须是亚利安文化和印度教的信徒;尼泊尔是印度教的君主国;禁止改变宗教。在正统印度教徒眼中,国王是印度教守护神毗湿奴大神的化身。一些舆论认为,废除印度教为国教,打破了“君权神授”的说法,把国王从祭坛上拉了下来。否定印度教立国是否定了国王神授的权力,增强了人民改变尼泊尔世界上最不发达的经济状况的动力和信心,使多民族、多信仰的尼泊尔人民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
[img]352045[/img]
印度教国家的起源
尼泊尔的宗教发展与南亚的宗教变化密切相关。在古代,加德满都谷是被称为“尼泊”的土著人,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佛教从佛陀活着开始就传入加德满都谷。释迦牟尼国家与其他邦国发生冲突,被迫越山,释迦牟尼人流亡到加德满都谷。因此,在尼泊尔加德满都谷,佛教的传入时间与印度教大致相同。八世纪以后,印度教复兴运动在南亚次大陆开始,佛教在大部分地区消亡。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和山区避免了次大陆的宗教政治纠纷,尼泊尔成为了逃亡的佛教徒和印度王子的栖息地。到了中世纪,印度教已经在尼泊尔占据了主导地位。
印度教是南亚最古老、信徒最多的主要宗教。世界上有6.5亿印度教民族,实际上是世界第三大宗教。据官方统计,尼泊尔2300万人口中,印度教徒占86%,佛教徒占8%。
尼泊尔现沙阿王朝的祖先是来自印度西部的印度教王子,他们与莫卧儿王朝作斗争。迁徙尼泊尔后,在西部廓尔喀地区建立邦国,逐步发展壮大。1768年,开国元勋普列特维大帝统一了整个尼泊尔。1814年,英勇的武装抵抗阻止了英国并吞企图,维护了独立,成为南亚唯一的独立国家。亚利安文化和印度教成为沙阿王朝的精神支柱,印度教成为国家教育。
此后,沙阿王朝开始驱逐英国传教士,禁止外国人在尼泊尔传教。宪法规定印度教是国教,以进一步巩固印度教的统治地位。所有军队都配备了印度教祭司,军营举行了印度教祭拜活动,大多数国家节日主要是印度教庆典。近代,南亚佛教复兴,佛教被重新引入印度。1951年,随着“民主运动”的兴起,佛教僧团制度得以恢复,北部高山地区的边民崇信藏传佛教,喇嘛僧侣和寺庙广为存在。
事实上,尼泊尔的种姓制度不是很严格,印度教文化也不是很深厚。然而,种姓的存在,特别是王室和高种姓,依靠高贵的血统,以及国王必须是“相信亚利安文化的印度教徒”的规定,在民族中产生了严重的疏远和不满。经济滞后和贫富差距使中产阶级与一些上层阶级与王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尼泊尔结束了238年的婆罗门统治”。
尼泊尔议会宣布尼泊尔为“世俗国家”后,世界上只有印度人民党流下了几滴悲伤的眼泪,表示遗憾。印度人民党一直以世界上唯一的印度教国家尼泊尔为荣,认为尼泊尔是振兴印度教的典范。
尼泊尔宣布为世俗国家,将有助于消除种姓差距,促进社会平等和多元古代文化遗产的探索和发展,但尼泊尔人民担心印度教和佛教的独特文化将受到大量金钱支持的外国宗教的影响和渗透。
为什么尼泊尔废除印度教作为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