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信仰。婆罗门教信奉吠陀思想,通过祭祀与婆罗门的无限权威,使人与神直接交流;人们崇尚自然,歌唱自然,尤其是梵天、毗湿奴和湿婆神。人们崇拜他们,是三大神各司其职,共同主宰宇宙的一切,梵天创造宇宙,主宰人类的命运;毗湿奴维护宇宙之间的和平,表现出赏善惩恶的无畏精神,因此最受尊敬;湿婆神不仅能毁灭宇宙,还能降伏妖魔,繁殖世界活动。人们只能服从上帝的权力,崇拜主神给人们的生活,严格遵循既有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受神权宗教思想的限制。
二是业报轮回思想。婆罗门教认为,生死轮回的根源来自工业。行为是善恶行为的创造,产生于人们无限的“爱”和无限的“无知”。因此,“以无明为始,依欲而成意志,由意志而有业,由业而受果”的轮回圈形成。@ 婆罗门教认为,“我”是生命轮回的主角。人的身体是由“我”诞生的,人的活动也是由“我”开始的。“我”是不断存在的。现在生活的痛苦来自前世的行为。今生行为的善恶也会与前世的业力相结合,影响下辈子的生活。由此可见,婆罗门教的轮回观和业力是恒贯三世,以“实有”我的思想为基础,与真我论相结合。
就戒律而言,婆罗门教实行人生四个行期:梵语行期、家居期、林栖期、云游期;按照每个阶段规定的义务,我们致力于履行祭祀、祈祷、戒律和禁欲,以解脱。除了家里的信徒,佛教还有更严格的和尚组织。虽然两者也追求“五戒”,但佛教注重生活的实践很容易遵循。
佛经反复强调,它不重视种姓差异。一旦进入佛教,就像人流归海,所有的差异都不复存在。这样,如何理解沙门和婆罗门的对立?不重视种姓差异本身就是对婆罗门的抵制。婆罗门教非常重视种姓差异,只代表婆罗门的利益。然而,佛教并不真正平等对待所有种姓。当然,它首先会反对婆罗门。在婆罗门教的经典中,四姓的顺序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而在佛教的经典中,则是:刹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罗。释迦牟尼自称是刹帝利。释迦牟尼不太可能有任何种姓制度,这只是在婆罗门教的影响下模拟的。据我看,他们自称是刹帝利,这也是假货。无论如何,既然自称刹帝利,就必须为刹帝利辩护,努力提升其地位。长阿含经阿摩昼经就是一个例子。新兴国王(其中一些是假的)也试图提高刹帝利的地位,所以他们相信并支持佛教。第一次说话后,以陈如为首的五个人成了佛的弟子。接着是迦尸城富家子耶舍入教。此时已有比丘60人,他又带了54人入教。三个苦行仙人迦叶兄弟入教,三个原本是婆罗门。三迦叶有500个弟子,都受到了正法的影响。500这个数字不靠谱,这么整齐的数字是后来捏造出来的。在王舍城的竹林里,他收舍利弗,大目前为弟子。后来成了如来佛的大弟子,两人都是婆罗门。总之,弟子受的越来越多。形成了僧伽。而且很多弟子都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舍利弗智慧第一,眼前连神通第一,优波离持律第一,罗绮罗持戒第一,大迦叶弟子头陀第一。
婆罗门教和其他宗教有什么区别?有什么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