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告老归乡”,又称“告老归家”,“告老归乡”是一种要求,“告老归乡”是指古代官员以年老多病为由要求皇帝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是古代官员提前退休的制度。中国古代也有退休制度,但仅限于官员。常见的称谓是“致仕”、“致事”、“致政”等等。《春秋公羊传》中“退而致仕”,书中注释说“致仕,还禄位于君”,意思是交换君王的权利。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代,发展于唐代,完善于宋、元、明、清时期。然而,“退休”一词始于唐宋文籍。唐代散文家韩愈在《复志赋序》中说“复志赋退休”,在《宋史》中有“退休15年,谢绝人事,读诗自娱自乐”。
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官员退休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条件,《礼记.曲礼》说:“医生70岁。后来,汉、唐、宋、元等朝代基本实行了七十而致仕的规定,但明清时期,规定“文武官六十以上的人都听致仕”。但是,你也可以在到达退休年龄之前提前退休。例如,唐朝规定“老病不合理的人和官员”,即如果你感染了疾病或受伤的人,你也可以在退休年龄之前退休;明朝还规定,老病不能任命或无效的官员可以随时责令退休。可见,在中国古代,官员“告老”、也允许“告病”辞去官职,提前退休。
“告老归乡”是指“老病不堪厘务者”和“老病不能任事者”主动请辞,提前申请辞职,回到家乡,提前退休的情况。古代官员提前退休比较简单,只要官员申请,皇帝一般都会允许。明弘治四年(1491年),皇帝专门下令:“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龄,俱令致仕。在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清朝宰相刘罗锅在垂年时扮演皇帝,要求告老归乡。获得“恩准”后,他雇佣了一头小驴,直接去了山东的家乡。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有三种情况主动要求“告老归乡”提前退休:
一、“告老归乡”回避权力斗争。这里最典型的例子是《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和《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医生范蠡。范蠡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战略家。越国被吴国灭亡后,范蠡竭尽全力帮助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经过20多年的努力,勾践击败了吴王夫差,复兴了国家。范蠡作为大功臣,被勾践封为上将军,此时范蠡达到了做大臣的最高境界。但此时范蠡深知“狡兔死,走狗煮;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于是告老辞官,携西施逃入“五湖”,可谓十分聪明。
二、无意在官场,“告老归乡”。这时,官员们已经无意中回到了官场,渴望回到家乡,于是“告老归乡”。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小事都可能导致“告老归乡”提前退休的想法。比如晋朝著名的彭泽县长陶渊明,向往田园生活,主动请辞“告老归乡”。事实上,根据《世说新语.鉴鉴》记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在洛,看到秋风。因为吴中的野菜、水盾汤和鲈鱼很受欢迎,他说:生活太贵了,太监怎么能守几千英里?然后开车回来。“晋朝大司马张翰,字季鹰,也是因为有一天,秋风一起,触景生情,怀念家乡吴地(浙江)的特产,尤其是野生蔬菜、水盾汤和鲈鱼。突然,他意识到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幸福。为什么要为了官名而在家乡数千英里,被束缚?于是“告老归乡”。
三、客观条件,体弱多病,难当重任,申请“告老归乡”或“告病归乡”。“告老归乡”或“告病归乡”一般都会得到皇帝的恩准。例如,在唐太宗,官员的退休年龄是70岁,对朝廷有很大贡献的人也可以延迟退休年龄。但开国元勋李靖,因自感伤病碍身,于是在64岁时“告病归乡”,被恩准。但也有皇帝不恩准的情况。比如《论语章句》一书的整理者,汉代著名经典学家张禹,多次上书要求生病归乡,却得不到皇帝的恩惠。相反,“皇帝派人问病送药,强留”。从某种角度来看,古代的“回归家乡”也将在推动农村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揭秘:为什么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告老归乡制度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