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0多年前的奴隶社会,中国就有了储存食品的“冰鉴”,《周礼》中就有冰鉴储存食品的记载:“祭祀冰鉴。“冰鉴,其实是古代的冰箱,是用凿冰做的,看起来像现在的瓮。古人把各种熟食或酒放在里面冷藏,效果和现在的冰箱差不多。《礼记月令》记载,每年隆冬,河水冻结,天子命人凿冰窖藏。明年仲春,命人开窖取冰,和羔羊一起去寺庙祭祀。祭祀结束后,剩下的冰留给了他夏天享受的风景。《诗经》还记载,奴隶冬季凿冰,供贵族夏季食用。在周朝,政府还设立了专门负责取冰、用冰的官员——“凌人”。“凌人”的职责是在隆冬组织凿冰藏冰,等到明年春天做冰箱-鉴。
三国时期,人们开始在周代以来的地下建造“冰库”、“凌室”、“凌阴”搬到地上,建造了“冰台”。此时,冰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储量仍然非常有限。直到隋唐时期,土冰库才开始出现在民间车间,用冰储存食品制作食品的方法才进一步普及。唐代,京城长安有专门靠冰发财的商人。当时藏冰已经用来交易了,但是价格太贵了。唐末,随着制火药硝石的大量开采,人们发现硝石溶于水时吸收了大量的热量,使水温下降到结冰。所以人们在夏天开始制冰,但数量非常有限。政府使用的冰主要来自藏冰。此时的冰仍然是皇室贵族享受的专利品,普通人无法享受到冰的味道。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朝廷专门设立冰井务一职,负责冰事。随着民间经济的繁荣,冷食图案不断翻新,市场上出现了冷饮,将水果或果汁加入冰中。当时制作冷饮的方法详细记录在《杜阳杂足》中。大量冷饮开始进入市场。元朝时,蒙古人喜欢奶,所以他们在冰中加入果浆和牛奶。这种冷饮有点像冰淇淋。直到1560年,法国卡特琳女王的一位私人厨师才根据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到欧洲的配方制作出与现在几乎相同的冰淇淋。明清时期,藏冰之风更加盛行,藏冰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民间的事。清朝和明朝一样,由于各衙门官员拿不到的“冰票”,就流传到民间,有了冰,人们的生活就好多了。《忆京都词》自注中就曾说过:“冰窖开了以后,孩子们在市里卖(抬着卖)。只需数文钱,买一块巨冰,放在房间里,顿觉火宅生凉。余戏叫水晶山,南中没有这样的东西。夏日的凉爽之情,跃然纸上,溢于言表。
在中国古代,冰鉴被用来储存食物:设置冰官[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