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古人交流的事情,
现代不同国家的人相互交流。只要他们能说一些英语,他们就可以简单地交流。如果他们不能,下载一个翻译软件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古代英语不流行、没有翻译软件的情况下,古人如何完成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
[img]341551[/img]
自古以来,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与周边国家接壤。在中国古代,他们都把自己当作中国。自然,经济、贸易和国事访问之间会有商业交流。中国很早就有人做“翻译”。早在西周,为了国家之间的交流,他们就有了一个专门负责翻译的官方职位,这被称为“象寄”。由于当时地缘政治的限制,交流对象仅限于周边少数民族。
[img]341552[/img]
秦汉初被称为“典客”,负责王朝对少数民族的接待和交流。汉朝国力逐渐强大后,中外交流越来越多,翻译人员的工作也越来越多。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名为“大红路”,其下设置的翻译人员专门负责对外联系,并在西域各属国设立“翻译长”,主持翻译工作,履行使者任务。所有诸侯王、列侯、各国君主、外国君主和使节都被视为皇帝的客人,相关事务由“大红路”负责。
三国时期,翻译工作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从事翻译的人员越来越多,翻译组织也在不断扩大和完善。在此期间,翻译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做“翻译使者”。简单地理解,它是外国或外国来中国负责翻译的使者。“翻译使者”出现在《汉书》和《三国志》中,官员和官员的职位仍然属于“大红路”的职位。
[img]341553[/img]
从魏晋到明朝,大红路的职责不断变化。①魏晋、北魏时期,大鸿璐在掌管一般宫廷礼仪的同时,还负责夺爵削地等事务,其余权力分为尚书省官部、礼部、刑部;②梁陈时期,大鸿璐卿改变了一般的宫廷礼仪,不再负责封爵事务;③唐宋时期,大鸿璐恢复了礼宾事务,主要是皇室﹑大臣的凶仪(丧葬礼仪);④估计元朝没有这个官员是没有必要的。那时天下都是我的。由此可见,无论这个大红路的职责如何变化,宫廷礼仪一直由大红路负责,翻译工作还是由大红路负责。
[img]341554[/img]
自明朝以来,由于航海业的发展,中外交流变得非常普遍。设立了专门的翻译机构“四艺博物馆”,选择人员学习外语。然而,由于缺乏关注,它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清朝以后,由于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外界隔绝,中国的整体国力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直到1861年经历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我才知道翻译外语和学习西方科学的重要性,所以我开了一所学习翻译的学校。虽然受到封建思想的限制,但我最终还是坚持了下去。
翻译人员是翻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必须精通两国或两国以上的文字和语言。在古代,没有翻译学校,翻译人员的来源是什么?起初,他们是生活在两国交界处的人。如果他们生活在两种语言的过渡地带,他们自然可以掌握两种语言;@ 由于国家的分裂和战争,僧侣也是翻译人员的来源之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很受欢迎,但中国不是佛教的发源地。佛经需要从国外引进。这种翻译机构被称为“翻译场”,负责翻译经文。许多僧侣也是中国翻译人员的来源之一。
古人对翻译的需求与国家的整体国力有关。与现代无处不在的外语学校和外语专业相比,这是一个不同的世界,但古代的翻译工作和翻译机构是必不可少的。
古代没有翻译软件。 古人如何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