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古代城门的火攻,
自古以来,城门就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重要防守,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无论是在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城门都保护着城市人民免受侵害,承担着保护国家的重任。城门一般分为东、西、南、北四扇门,只要这四扇门被打破,基本上可以说这座城市已经面临失守。然而,古代的城门都是木门,为什么士兵们在攻城时不用着火呢?事实上,他们不敢。为什么?
[img]338580[/img]
一个国家的诞生与该领域的人民密切相关。人民的安全极大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稳定,因此城市应运而生,与城门相对应。它不仅是城市内外的贸易交流、文化交流、交通便利,也是防御的重要责任。作为防守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门将有大量的巡逻士兵,同时进出城市将接受规定的检查。一旦有可疑的人可以第一次抓住它,以避免强奸进入城市。一旦战争爆发,城门的防守作用立即体现出来。只要守住城门,就能大大防止外敌入侵,延缓敌人入侵的速度,为援兵的到来花费更多的时间。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城墙上的士兵也能第一时间发现敌人的动态,在城墙上攻击。
[img]338581[/img]
别小看城门是个简单的木门,其实很结实。古代建造的城墙就像一个套圈,环环相扣。它不仅可以包围整个城市,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包围整个城市。内圈叫城,外圈叫郭。城市就是城市的内部,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地方,俗称内城;郭是城市的外围,俗称外城。此外,内城的城墙比一般的高,而且厚,外城相对较短,一旦遇到敌人的攻击,势必先突破外城。说到这里,一定有朋友会问,古代城门是木制的,难道不比城墙更容易突破吗?
[img]338582[/img]
据记载,古城门其实很坚固,都是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古树加工而成。@ 为保证城门更硬,特别选用铁桦木或枣木等木材,这种特殊木材耐火性极佳。施工完成后,刷一层油漆,辅以铜铁等材料,使城门更加牢固。城门的地理位置采用灭火设计。城市的建设自然会选择在交通便利、生活原材料丰富的地区,特别是在水源充足的地区。即使缺水,管理者也会命令人们挖掘一条护城河。
在宋代,襄阳地区的护城河宽度仅超过180米。一旦发生战争,军民可以从护城河中取水灭火,日常水源也可以直接引用。@ 城门的另一个特点是有非常宽厚坚硬的“门栓”,这是城门的最后一项保险。有了这个保险“门栓”,外敌想攻城就要消耗很大的兵力,往往会让攻城的士兵汗流浃背,打不开门。
[img]338583[/img]
据《明史》记载,公元1461年,大太监曹吉祥的继承人曹钦举兵谋反,发动叛乱。有趣的是,叛军刚开始用火烧城门。他们认为他们可以一举打破城门。出乎意料的是,守卫城市的士兵为他们加柴。火势猛烈,敌人士兵不敢上前。城门有特殊的耐火性。虽然火势很大,但完全燃烧需要一定的时间。明英宗援兵一到,这些叛军只能战败逃跑,可谓不战而败。
[img]338584[/img]
古城墙经过精心规划设计,采用了许多先进的防御诱敌理念。古人在修建城墙时,会特意将城门伪装成最薄弱的环节,诱使敌人从城门发动攻击。然而,看似简单的城门实际上消耗了最多的力量,很容易防御和攻击。通过很多影视剧,我们也可以看到城门上有重兵巡逻守卫。守城的士兵会用石头、弓箭、火炬等方式抵御外敌的入侵。而且,他们在战略地位上也有很大的优势。他们的实力远远大于城市下的敌人,自然更具杀伤力。
[img]338585[/img]
经过历史研究,发现在古代,敌人并不是不愿意烧毁城门,而是真的不敢烧毁。没有人愿意做这种损害800个敌人和1000个自我损失的亏损业务。城门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能传下来的已经成为文物,现在已经成为旅游景点之一。经过多年的血腥风,它仍然屹立不倒,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参考资料:《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古代的城门都是木头做的 为什么攻城的士兵不用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