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靖康之耻发生之前,宋本来有机会阻止这一切,即使是战争也不一定会失败,即使是失败也不一定会如此悲惨。
[img]338375[/img]
北撤
主战派李纲的解职和钦宗、李邦彦等人的投降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2月5日,太学生陈东带领数百名学生拉着横幅、标语和口号,开始示威,要求恢复李纲和其他人的职位,并解雇了总理李邦彦。
太学生的爱国热情瞬间感染了无数开封市民,他们纷纷加入其中,碰巧遇到了退却的李邦彦。太棒了,正在找你,你来了,二话没说,打他!瞬间,碎石飞舞,臭鸡蛋、小石头、烂菜叶、臭狗屎像暴风雨一样迎接李宰相。老李同志见过这个阵势,赶紧上马,一溜烟跳了起来。时任开封府尹的王世勇迅速带人镇压暴乱,但令他惊讶的是,目前的情况远远超出了他的控制范围。结果,他被打了回来,最后几十名不幸的太监当场被群众杀害。
我不得不承认,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钦宗小赵不得不说,他说:当金兵撤退时,我将恢复李刚和其他人的职位。然而,群众的回答是:不,现在必须恢复,立即,立即。小赵别无选择,只能妥协,说要这样做。
李刚和其他人的重新启用,开封军民的共同敌人,加上秦王援军的到来,许多义军也加入其中。面对目前的情况,调解不能开始有点不知所措,开始考虑撤退。反正小赵同志已经答应割地,诏书什么的都发了。老子手里还有人质,但他不敢再有飞蛾了。于是,2月初10日,金兵开始北撤。南下第一次入侵宋朝结束了。
(图)李纲(1083-1140年2月5日),字伯纪,名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
这些金人就像一群看到血的狼。李刚和其他人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就在金兵北撤的时候,李刚建议派10多万军队“护送”金兵北归,以免他们在回老家的路上不诚实。刚坐龙椅两个多月的小赵皇帝在这段时间里真的很害怕。他也觉得金人的威胁还没有完全解除,所以他同意了李刚的建议,任命他主持军事事务,以了解密集院。
这时,运气不好的西路军司令粘罕不知道宋廷已经同意割地赔偿。他还在太原城下骂王禀又臭又硬。宋使向他解释情况时,男孩松了一口气,暂时罢兵,等待太原的交付。
出乎意料的是,尽管钦宗皇帝的诏书已经下达,割地专使程宇也来到太原,准备交付土地,但太原军民无法打开城门,坚决拒绝割地。如果你有能力,你可以进来割地。除非我们都死了,否则没有办法割地。粘罕非常生气,挠了挠他的脸颊。他已经打了好几个月了。他打不下来。看起来很奇怪。所以他留下一支军队继续攻打太原。他直接回到大同。
巧合的是,东路军的调离不在中山和河间,也遭到了当地军民的强烈反击。我们一代又一代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现在如果我们想割地,我们必须先问问我们手中的家伙是否同意!此时,李刚派来的“护送”金军北归的部队也慢慢跟上。调离并不无助,直接回到了燕京。
排挤
从宣和七年十一月金兵南下入宋,到靖康元年二月金兵北撤,不到四个月,可以说宋军没有强烈抵抗。只有太原军民在王禀的带领下誓死守卫家园,以李纲为总指挥的开封保卫战。在抵抗金军的同时,李刚不得不承受来自后方的压力——钦宗和主降派几次因意见不同而被排除在外,甚至罢免了官员的解雇。然而,这些打击并没有改变他的初衷。复职后,他勇往直前,誓死抵抗。
然而,就当时宋廷的整体气氛而言,这显然并不乐观。像李刚这样保卫国家的主战派很少。更重要的是,即使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没有勇气和勇气抵抗来犯的敌人。相反,他胆小怕事,像一只缩头乌龟,一次又一次地屈辱和平。这进一步增强了主战派的信心和气焰。相反,这对李刚和其他主战派非常不利。
(图)北宋 图
金兵撤退后,宋军陆续收复部分失地,但宋金双方仍处于粘着状态,相互对抗,派去解太原的宋军也遭受了强烈的冲击。此时,朝廷门下侍郎耿南仲等人力主割让三镇为和,李纲毫不留情地予以斥责。但正如前面所说,双方的力量对比差距巨大,@ 耿南仲提出让李纲担任河东、河北宣抚使。你不能打吗?好吧,去北边打,让你打够了。事实上,明眼人一眼就明白了,这就是要排挤李纲出朝廷,省得整天在面前晃悠。陈公辅和其他人说李纲不能离开朝廷,但被小赵皇帝责骂,立即罢免了他,并同意让李纲成为宣抚使。
意思已经很明显了,金兵终于撤退了,不是割地补偿,只要他们不再骚扰我,给他们一些钱,割地有什么啊?我没有意见,你这里的老男孩勇敢地胡说八道,看着你,看到你无聊,迅速离开我,不要在这里妨碍事情!
李纲被任命后,提出缺少马匹和军需物资,朝廷不得不补充。小赵皇帝表面上同意了,但秘密没有实施。最后,他只给了20万元。小赵不同意,因为李纲在很多事情上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他提议推迟出发日期。你在抗命。马上就任。快点!
虽然李刚不断被排除在外,但他的心非常坚强,专注于保卫家庭和国家。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全心全意、正义凌然的人,敢于在关键时刻放弃自己的荣誉和耻辱,在历史和国家上发展和进步。用鲁迅先生的话说,这就是“国家的脊梁”。
[img]338376[/img]
(图)宋钦宗赵桓(1100年)―1156年),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
李纲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严格整顿军纪,修剪器甲,训练士兵,积极备战,等待“防秋兵”(即防秋兵入侵的军队)解决太原周边问题。然而,不久之后,小赵皇帝发布了一项法令,要求减少和阻止秋兵,并采取了一项“釜底抽薪”的行动。李纲写了一封抗议信,小赵懒得回答,然后命令李纲尽快解决太原周边问题。
李刚别无选择,只能在隆德府召开会议,决定在7月27日进军太原之围。然而,当7月27日到来时,只有宋军一路按时到来。所有的路主都只受到朝廷的指挥,根本没有注意到李刚的宣抚使,也就是说,他的宣抚使只是一个空壳。结果可想而知,李纲孤立无助,而金兵多势众,失败。不久之后,李纲被免职,9月初被降职到扬州。在他到达扬州之前,他以“专主战议”罪被降职。
看看这一系列事件,开封保卫战的主要英雄不仅没有得到任何鼓励和奖励,而且结束了,这可能是小赵领导的宋廷主和大臣们想看到的结果。然而,一切都是不可预测的。几个月后,当金兵再次在开封城下士兵时,小赵想起了那个把金兵挡在城外的老人,但为时已晚。毕竟,他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然,这是后话。
李纲是开封保卫战的英雄。皇帝为什么冷落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