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什么大义灭亲的故事?有兴趣的读者一起来看看吧!
在古代,特别是在皇室贵族中,大义灭亲的事件经常发生,为了夺取兄弟的残疾,有无数的事件。例如,在唐初,著名的玄武门发生了变化。李世民毫不犹豫地杀死了他的大哥李建成和李元吉作为王子。最后,李渊禅成功继承了李世民的王位。这一次,我将介绍成语“大义灭亲”的典故。让我们看看感兴趣的朋友。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大义灭亲”这个成语,意思是为了维护正义,不要为犯罪亲属徇私,让他们受到应有的惩罚。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北宋著名的大青天包拯。面对侄子的犯罪,他们没有留下任何感情,果断杀戮,成就了自己的英雄名字。
那么,你知道这个成语的起源吗?它包含了什么曲折的故事?让我们看看!
左丘明的《左传·隐公四年》中有这样一句话:“子从杀君之贼,国之大逆,不可不除。所以说大义灭亲。”
这句话是谁说的?原来,春秋时期卫国的士大夫石头说,他的儿子参与了“杀君”事件,所以他说了上面的话“大义灭亲”。
[img]336924[/img]
卫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非常小的国家。第一代君主是周文王的九个儿子康叔叔。从第一代君主康叔叔封立之日起,这个小国历史上存在于907年,直到公元前254年才被魏国摧毁。
在907年的历史中,卫国的存在感并不强,但在卫武公时期,卫国曾经非常强大。周平王东迁洛阳时,曾出兵勤王讨伐犬戎。
根据《国语楚语》的相关记载:“前卫武公九十五岁,以身作则:至于自卿以下的老师,如果他们活在朝鲜,我就不用放弃我。他们会尊重朝代,日夜交戒我。”正是在卫武公的努力下,卫国在春秋初年,国力一度鼎盛,成为诸侯之首。
然而,一个好国君可能不是一个好父亲。魏武公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他没有把他的治国能力交给他的儿子魏庄公。在魏庄公统治期间,他宠坏了他的妾和他的儿子州诉,最终导致了卫国的巨大变化。
[img]336925[/img]
魏庄公死后,他的大儿子,也就是王子,继承了王位,为魏桓公服务。两年后,卫桓公州放弃了自己的地位,于是他逃离了卫国,遇到了郑国的叔叔段,并与之结盟,想发动军事政变来取代自己的君主。
叔叔段和州诉的经历非常相似。他们都是国君最喜欢的小儿子,但国君的地位并没有落在自己身上。因此,他们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一开始,共叔段想利用州诉的力量推翻他哥哥郑庄公的统治。失败后,他们把目标放在了卫国上,并秘密谋杀了卫桓公来实现他们的目标。
因此,国家呼吁和叔叔段召集了许多卫国流民,希望利用这些人发动突然袭击,将桓公置于死地。在众多流民中,有卫国士大夫石的儿子石厚。
公元前719年,州号成功杀害卫桓公,自立为君。为了报李,州号继位后,联合宋、陈、蔡等四国为共叔段攻打郑,但失败了。
州号杀王篡位后,特别喜欢打仗,不能让人过上稳定的生活,所以不受卫国人的支持。同年9月,受州号召出山帮助自己的石头,秘密联合陈国君陈桓公杀害州号,并为卫宣公设立了卫桓公的弟子晋继位。
石头的儿子石厚在国家起诉伏后也被抓住了。得知这一消息后,石头使其屠宰羊肩来杀石厚于陈国。
石头杀死了石头,这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有些人希望石头原谅他的儿子石头,毕竟,第一个邪恶已经被杀死了,杀死更多的其他人是没有用的。但石头不同意这种说法,或者杀死石头,以避免其他人有类似的想法。
也许从一些人的角度来看,石头的做法有点不人道。他们都说“虎毒不吃子”,杀了儿子,导致死后没有人死。这是一件非常禁忌的事情。但对于国家来说,石厚应该受到惩罚。
我们常说“王子犯法,与普通人同罪”就是这个意思。任何犯错误的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石只是尽了自己的责任。你这么认为吗?
历史上有哪些大义灭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