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明白:古代战争和粮草的读者会给你带来详细的介绍。让我们往下看~为什么古代战争消耗粮草,不战争就得吃饭,战争会消耗更多?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其实从人们吃的口粮来看,家里吃的食物和上战场的时候差不多。如果不多练习,多吃几口食物,会导致粮草消耗过多。
运输问题是影响这一因素的主要因素。所谓“兵马不动,粮草先行”,就是这个道理。
生活在现代交通条件下的学生无法想象古代运输粮食的困难。我们习惯于享受现代交通便利。我们很难乘坐两站公共汽车。为了解决从公交车站到家的距离,近年来自行车共享行业兴起。虽然潮水已经退去,但懒惰促进社会发展并不是一个新话题。
[img]336498[/img]
随着蒸汽机和内燃机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现代以来的战争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在19世纪上半叶的战争中,大多数仍然停留在帆船时代。
英国的大多数军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都是如此。然而,随着蒸汽机的引入,帆船逐渐退居二线。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普遍使用蒸汽动力军舰。可以说,西方之所以能够掀起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主要是因为蒸汽动力在海军中的应用。
虽然英国在没有蒸汽动力船的情况下击败了中国海军,但进一步侵略并不容易。
在没有机械动力的时代,粮草运输一直是战争的关键。在中国古代,大多数战争都以争夺粮草为战争的决定性胜利点。在官渡战争中,袁绍远比曹操强大。曹操袭击了袁绍的粮食据点乌巢后,袁军非常震惊,最终崩溃。
那么,古代是如何运输粮食的呢?这可能是一个数学问题 ,对于讨厌计算的学生,我直接告诉你答案是,至少有三个人可以运输食物来支持一名士兵。如果你不太讨厌数字计算,请继续往下看。
[img]336499[/img]
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详细描述了中国古代的粮食运输情况。估计看了古代怎么运粮,会对这个问题有更直观的看法。
根据沈括的计算,如果一个运粮人能携带6斗米,一个士兵能携带5天的口粮,如果一个运粮人能提供一个士兵,他可以走18天。
注1:1斗等于10升,每人一天吃2升,两人一天吃4升,60升可以吃15天,再加上士兵的口粮,到第18天就吃完了。
注2:沈括来自宋代。按照宋代的换算比例,一斗相当于12斤,一个士兵负重72斤,一个人一天两升相当于吃2.4斤。看到这里,很多同学肯定会说,怎么能这样吃,一天能吃2.4斤?古代没有菜,粮食可能也是粗粮,没那么饱。
然而,这18天只是一段旅程。如果你来回走,你只能走9天。
显然,用一个运粮的人来供应一个士兵是不现实的。然后两个运粮的人来支持一个士兵,看看他们能走多远。三个人同时上路。两个运粮的人携带12桶(120升)粮食。第八天,他们已经吃了48升,剩下的12升是给一个运粮的人回家的,剩下的是一个满载运粮的人继续和一个士兵一起走。和前面一样,两个人可以走18天,一共26天。当然,如果算上返程,只能走13天。
计算的原理是,一个人最多可以携带6桶食物。当一个人的食物几乎剩下的时候,他可以回家,然后其他人继续全负荷。
[img]336500[/img]
显然,两个人供养一个士兵跟不上速度,所以三个运粮人供养一个士兵,放大招式,要好好计算。
这一次,四个人同时上路,可以携带18斗。在前六天半的行程中,四个人每天吃8升,然后减少一个人回去(给他8升回家)。剩下的两个人满载运粮,一个士兵上路。等于上面七天,减去一个人(给他18升回家),剩下的运粮和一个士兵可以走18天。
也就是说,三个人运粮给一个士兵,可以走31天,来回走,只能走16天。
沈括的算法已经达到了极限,具体实现可能不会实现,但用三个粮食运输者支持一名士兵是古代将军的常识。如果你想动员10万军队,至少准备30万人来运输食物。
就这样,《孙子兵法》写道,聪明的将军一定要千方百计得到敌人的粮草,吃敌人一斤粮食,相当于省了自己20斤粮食。
很多人肯定会说,那么为什么中原士兵不用牲畜力量来运输食物呢?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认为,如果使用骡子、马或骆驼,它比运输食物的人多一点,但成本也很大。如果马不好,它就会饿死。相比之下,人们可以吃更好的食物。
[img]336501[/img]
说到这里,我觉得作为北宋的沈括,也应该是宋代无马的无奈!虽然王安石实施了保马法,但他最终还是失败了。
事实上,成吉思汗的军队可以击败欧洲,主要是因为蒙古骑兵运输强大的食物。蒙古人主要是骑兵。一个骑兵配备了不止一匹马。另外两匹马或多或少可以运输一些口粮。另一方面,蒙古人大多吃牛羊肉。据说他们一边打仗一边和牛羊一起走。当然,蒙古人晒的牛肉干真的很饱!
也许是基于蒙古在欧亚大陆的驰骋,日本在发动侵华战争之前就开始饲养大量战马。二战前,它计划培养150万匹战马,这表明它雄心勃勃。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三国演义》等
古代不打仗的士兵也要吃饭 为什么古人在战争中消耗更多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