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爱情没有国界”,但在明朝,它是“文字狱没有国界”。作为中国的地方特产,文字狱在明朝进入了高产期。许多有规律的学者突然上了断头台,一两个字。不仅政府官员不能幸免,外国人也不能幸免,包括印度僧侣。
说到文字狱,我们不得不提到朱元璋。明朝的文字狱之争如此凶猛,与他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明朝以前的朝代也有文字狱,但它并没有作为一种惯例或制度长期悬在文化人的头上。直到朱元璋时期,文字狱才正式列入诏狱(锦衣卫设的监狱)。犯罪是由朱元璋或当权老板对文字的歪曲解释引起的,证据也是由当他们手持生死大权的人对文字的歪曲解释引起的。一个单词或句子,一旦被认为诽谤皇帝或讽刺政府,就构成刑事责任。文字的含义不是客观意义,而是当权人的主观解释。简单来说,当权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荒谬的逻辑推理,将两件根本不相关的事情联系起来,然后上唇敲下嘴唇:有罪!一般能做这种事的人基本不靠谱,其中朱元璋是第一个。朱元璋早年没读过书,全靠木鱼锤而不是笔杆吃饭。后来,在拉旗造反期间,由于新工作的需要,我读了很多书。然而,读书人走的是正确的阅读方式。由于朱元璋早期的鲁莽背景,他走的是邪恶的阅读方式,不知道如何假装理解,所以世界各地的读者都遭受了痛苦。
让我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按照明初的习惯,每逢正旦、万寿节、东宫登记等重要时刻,内外文武大臣都要献上表文庆祝。明初和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不是房客就是樵夫,很少有人认真读书,所以写贺表的任务一般都落在当地教官身上。朱元璋知道这些人有聊天的爱好,特别关心这些表格。果然,他看到了一些表纸的“破绽”,朱元璋毫不犹豫地展示了屠刀。当时有很多人违反了表文的禁忌,最常用的是“则”字。当时的江淮方言,“则”与“贼”读音相似,朱元璋以为这是在嘲讽他有落草为寇的经历。例如,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因《万寿加薪表》中的“作则垂宪”句被杀。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福州府学训导林伯静、桂林府学训导蒋质等其他“则”字被杀的官员。
朱元璋
尉氏(河南尉氏)县学教授许元在演奏章上写道:“体干法坤,藻装太平。”这两句话是几千年前的古文,但朱元璋解释说:“法坤和‘头发’同音,头发剃光了头,讽刺我是和尚。藻饰与‘早失’同音,显然要求我早失太平。”所以许无被砍了。
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奎的表文中有“光天下”、朱元璋牵强附会“天生圣人”等语,说文中的“光”指光头,“生”是“僧”的谐音,徐是借进呈表文骂他当和尚。在德安府训练吴宪的表文中,有“望拜青门”这句话,朱认为“青门”是指和尚庙。这些忌讳的人在朱元璋的淫秽威望下被“杀了他们,没有他们的家”丧命。这些人都是当地学校的老师,但他们只是为当地官员写了一篇章,导致了一场致命的灾难。
有个读者叫卢熊,性格文品都很好,朱元璋委托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到兖州后,卢熊将使用官印,并发布文件通知。当他拿出皇帝授予他的官方印章时,他看起来很傻。原来朱元璋的诏书是根据皇帝的诏书授予山东省根州知州卢熊的。兖州自然成为根州。但山东一直只有兖州而不是根州。卢熊学识渊博,工作认真,于是他给皇帝写了一张奏章,要求皇帝更正,重新刻制官印。朱元璋一看到奏章,就知道自己写错了。然而,他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责骂卢熊咬文字和嚼字。兖州和根是同一个词。卢熊敢把它读成“滚”州。我不想离开吗?卢熊即将斩首。
@ 我想特别提一下印度高僧释来复。这位释来复是印度高僧,应邀前来教朱元璋佛学。起初,朱元璋对他非常尊敬,学费也没少交,加上一堆红包。估计释来回国的时候,心里一直想着早点回去,法名“来回”,有来有回,再来也不难。当红包赚够了,释来复决定回国,行前一时手痒,写了一首谢恩诗,其中有两句:“异域与自耻,陶唐无德颂。“很明显,他出生在异国(异域),羞于不出生在中国,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赞美大皇帝。然而,这取决于读者是谁。朱元璋生来就是小说家。当他看到这首诗时,他立刻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众所周知,他显然指出我是“坏朱”。无德,明明指我没有品德。于是朱元璋立刻翻脸,送了一张票,直接把释来复送到西方极乐世界。
事实上,朱元璋恨读者是有原因的。朱元璋的死敌张士诚一直对读者不瘦,养了一群学者。然而,这些学者表面上对张士诚谦逊有礼,但他们根本看不起他。张士诚原名张九四,称王后,觉得这个自俗气,想取个官名。他们给他起了一个官名叫士诚。后来有人查了《孟子》一书,看到上面有一句“士,诚小人也”,也可以读成“士诚,小人也”。朱元璋听了这个故事,回去查了一下《孟子》。果然,他更讨厌读者。从那以后,每次看臣下的表,他都留下了一颗心。任何有影射嫌疑的人都会斩首。事实上,朱元璋并不知道这些话是否真的有如此严重的蔑视,但他总是觉得所有的话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无数的讽刺、嘲笑和讽刺。有其事的,杀了活该;被冤杀的,权应该是一种威慑。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印度和尚?他认为自己在羞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