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岁时,徐霞客来到温州攀登雁荡山。想起古书上说的雁荡山顶上有一个大湖,他决定爬到山顶去看看。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他看到山脊笔直,无处下脚。怎么会有湖?然而,徐霞客仍然拒绝放弃,继续前行到一个大悬崖,道路消失了。他仔细观察了悬崖,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平台。他用一条长长的布带系在悬崖顶上的岩石上,然后抓住布带悬空而下。当他到达小平台时,他发现下面的斗很深,无法下去。他不得不抓住布带,踩在悬崖上,努力爬上去,准备爬回悬崖的顶部。爬着爬着,带子断了,幸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否则就会掉下深渊,粉碎骨头。徐霞客把断了的带子结起来,又费力地爬上去,终于爬上了悬崖顶。还有一次,他去黄山考察,途中遇到了大雪。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雪有齐腰深,看不到爬山的路,上不去。徐霞客并不害怕,他拄着铁杖探路,上到山腰,山势越来越陡。山坡背阴的地方最难爬,路上结冰,又陡又滑,脚踩上去,滑下来。徐霞客用铁杖在冰上凿坑。踩坑一步一步慢慢爬,终于爬上去了。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很惊讶,他们已经被大雪困在山上好几个月了。他还走过了福建武夷山的三条危险路径: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云岩的悬崖和竹笋峰的“鸡胸”、“龙脊”。当他登上大王峰时,已是日头将落,下山寻路不得,他用手抓住攀登的荆棘,“乱坠而下”。他在中岳嵩山,沿着山峡从太室顶部向下滑落。徐霞客惊人的游迹,确实说明他是个千古奇人。
徐霞客跋涉一天后,无论他有多累,住在哪里,他都坚持记录自己调查的收获。他写的游记有240多万字,但大部分都失散了。留下来的后代被整理成书,这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记》。这本书有40多万字,是一本融合科学和文学的“奇怪书”。
徐霞客的旅行不仅仅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比如他对福建溪和宁洋溪水流的调查,就是一个例子。黎岭和马岭分别是建溪和宁洋溪的发源地,两个岭的高度大致相等,但两条溪流入海的过程却大不相同,建溪长,宁洋溪短。经调查,徐霞客发现宁阳溪的水流比建溪快。“程越迫,流越急”,也就是说路程越短,水流越急。徐霞客通过实地考察得出这一地理学著名结论。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他探索了广西左右江、湘江支流萧、彬二水、云南南北二盘江、长江等多条河流的水道源,其中长江最深。浩瀚的长江流经了大半个中国,它的发源地在哪里,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一本战国时期的地理书《禹贡》,书中有“岷江导江”的说法,后来的书都用这个说法。徐霞客对此产生了怀疑。带着这个问题,他发现金沙江起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1000多里,因此得出结论,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源。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徐霞客未能找到长江的真正来源。但他为寻找长江源头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人找到他。直到1978年,国家派出调查队确认长江正源为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冬沱沱河。
徐霞客也是世界上科学调查石灰岩地貌的先驱。石灰岩在中国西南地区分布广泛。徐霞客对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的不同石灰岩地貌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记录和研究。他还考察了100多个石灰岩洞。湘南九一山,他听说有飞龙岩,请当地和尚明宗指导,带火炬考察。飞龙岩是一个巨大的洞穴,蜿蜒曲折,洞里有洞,洞里有坑和水,很难行走。徐霞客不顾一切,一直深入其中,他的鞋跑了也不在乎。明宗劝他回去好几次,他都不听。直到火炬快要烧完了,他才不情愿地往回走。他没有任何仪器,都是用眼睛测量的,但他的大部分调查都很科学。例如,桂林七星岩15个洞口的记录与我们今天的地理研究人员的实地调查大致一致。徐霞客去世100多年后,欧洲人才开始调查石灰岩地貌。徐霞客是世界上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学家。
徐霞客为地理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除上述情况外,他还对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仔细描述和调查了气候变化、植物因地形高度而变化等自然现象。@ 他还生动地描述和记录了农业、手工业和交通状况、名胜古迹的演变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的奇书在文学上也很有价值,每一篇都可以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徐霞客最后一次旅行是在1636年,当时他已经51岁了。这一次,他主要参观了中国西南地区,到达了中缅边境的腾越(今天的云南腾冲),并于1640年回到了家乡。他回到家乡后不久就生病了。他还看了看他生病时收集的岩石标本。临死前,他还紧紧地握着调查中带回的两块石头。
徐霞客热爱祖国、科学、在科学事业上勇往直前的精神,值得后人永远学习。
徐霞客的故事:古代探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