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334-422年),后赵平阳武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僧侣,优秀的佛教创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向海外学习的大师,优秀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早在399年,法显就从长安出发,从西域到天竺,游历了20多个国家,收集了大量梵文经典,历时14年,于义熙九年归国。
法显(约337-424年),东晋僧人。俗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临汾一带人,山西襄垣)。3岁出家做沙弥,20岁受比丘戒。常叹律隐残缺,誓志寻求。于是东晋安帝龙安三年(399年)和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尾等前往天竺求法。《方等般泥环经》遍历北、西、中、东天竺、《摩诃僧只律》、《萨婆多律抄》、《杂阿毗昙心论》、梵本,如《摩诃阿毗昙》。后来在师子国(今斯里兰卡)获得弥沙塞律、梵本,如《长阿含》和《杂藏》。从海路回国,前后凡14年,游30多个国家,携带众多梵本佛经,于义熙八年(412年)到达青州长广县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第二年秋至晋都建康。在道场寺,佛陀跋陀陀罗和宝云翻译了40卷《摩诃僧侣纪律》、1卷《僧侣比丘戒本》、1卷《僧侣比丘尼戒本》、6卷《一般泥环经》和1卷《杂藏经》,并撰写了《佛国记》(即《高僧法传》。荆州辛寺后圆寂。
三岁出家的法显。东晋隆安三年(399年)从长安(今西安市)出发,通过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雁夷(今新疆雁栖附近),穿过今塔克拉玛干沙漠到西南到达田(今新疆和田),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经今巴基斯坦进入阿富汗,然后返回巴基斯坦,然后东到恒河流域,到达天竺(今印度)。留在摩竭提国(即摩揭陀)首都巴达弗邑(今巴特那)三年,学习梵书佛律。和他同行的僧人要么死了,要么留在天竺,法显是单身回国。和他一起旅行的僧侣要么死了,要么留在天竺。法显是单身回国。他从东天竺著名的海港多摩梨帝(今加尔各答西南德姆卢克)乘商船前往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留两年,续经,然后乘商船东归,途经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换乘北航。登陆山东半岛南部崂山附近,转陆,于义熙九年(413年)抵达建康(今南京)。义熙十年(414年),他写了15年前往天竺的旅行经历,两年后补充为流传至今的《法显传》。宋代藏本是现存较早的版本。
法显简介 佛教史上一位杰出的创新人物法显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