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把辣椒和羊肉做成饺子给病人吃?以下是详细的文章介绍。
寒冷的冬天,有没有比吃一碗热腾腾的羊肉饺子更让人心旷神怡、酸酸的东西?如果是这样,那就再来一碗吧。
吃完饺子,让我们问一个灵魂问题——你知道是谁发明了饺子吗?
[img]136063[/img]
饺子
事实上,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说法。这些说法公开合理,婆婆合理,没有人能说服任何人。其中一种说法是,发明饺子的人是东汉著名医生张仲景:
东汉末年,战争爆发,导致难民四处游荡,引发瘟疫。无数人死于瘟疫,曹操叹了口气:“流行,每个家庭都有僵尸的痛苦,房间里都有哭泣的悲伤。或者关上门,或者失去家人。”张仲景家族有200多人,其中三分之二死于瘟疫,其中十分之七死于伤寒。
张仲景亲眼目睹了瘟疫流行造成的人类悲剧。他很难过。他决心研究伤寒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在水和火中拯救人民。经过反复研究,张仲景将辣椒、羊肉和发热驱寒药放在一起,用面团包裹,煮熟后给患者食用。患者吃了这种食物后,全身发暖,耳朵发热,伤寒很快就好了。由于这种驱寒食品的形状像耳朵,张仲景被命名为“驱寒娇耳汤”。
[img]136064[/img]
张仲景
从长远来看,“驱寒娇耳汤”逐渐演变成饺子。
一开始,听了张仲景发明饺子的故事后,我非常感动。眼泪忍不住从嘴角流下来。不,眼角流了下来。如果没有张仲景的发明,我不知道现代人(尤其是北方人)在冬天有多孤独。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梳理这个故事,我们会发现两个问题。
一是张仲景去哪里得辣椒?
在今天的中国,辣椒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蔬菜。如今,中国的辣椒年产量约为4000万吨,居世界第一。中国每人平均每年吃22公斤左右的辣椒,仍然是世界第一。然而,辣椒的起源不是中国,而是美国。
美索亚美利加人(玛雅人)早在公元前5000年就吃了辣椒。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了美洲,并将辣椒带回了欧洲。经过几个世纪的传播,16世纪末、17世纪初(明晚)传入中国。起初,人们称辣椒为“番椒”。“番”是外国的意思。东汉末年,张仲景生活,距明末1300多年。张仲景怎么能找到辣椒,做成“驱寒娇耳汤”?
第二,连饭都吃不起的病人怎么能买得起羊肉?
在张仲景的“驱寒娇耳汤”中,羊肉是原料。现在羊肉也是一种很常见的肉。虽然羊肉的价格在冬天会稍微贵一些,但普通工薪阶层仍然有能力每隔一段时间吃一次羊肉。然而,回到古代,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
在古代,农业生产力低,有限的土地更多地用于耕种。中原没有足够的饲料喂羊。羊肉产量很低,导致羊肉价格很贵。这是一种奢侈品。只有权贵阶层才有资格吃羊肉。春秋时期,宋国与郑国作战。开战前,宋国华元为了鼓舞士气,杀了一只羊,做成羊肉汤,分给士兵们。出乎意料的是,华元在分羊肉汤时,忘记了自己的车夫羊倒。羊倒非常生气,第二天打仗时,将华元送到郑国大军,导致华元成为俘虏。
在东汉时期,羊肉仍然不是普通人可以享受的食物。虽然东汉太守杨震的工资很高,但他负担不起羊肉,因为他诚实,没有灰色收入,不得不养活一个大家庭。太守不能吃羊肉,更不用说别人了,更不用说贫穷了,甚至有吃饭问题的伤寒患者了。
当然,如果张仲景真的能找到辣椒和羊肉来治疗伤寒患者,那就是当时医疗条件下的好办法。
伤寒病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具有耐低温的特点,可在冰冻环境中存活几个月。好消息是,伤寒杆菌对光、热、干、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加热到60℃后只需30分即可死亡。患者食用辣椒和羊肉制成的食物后,有助于提高体温,增进食欲,增强身体抵抗力。今天的医生治疗伤寒,还建议患者保持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
由此可见,我们最喜欢的饺子并不是张仲景发明的。然而,这有什么关系呢。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医学圣人”张仲景的真诚钦佩和对饺子的真诚热爱。
张仲景给病人做了辣椒和羊肉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