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安平(今属河北)人、唐代史学家、诗人李百药(565-648)。他的父亲李德林曾任隋内史令,预修国史,并写了《齐史》。隋文帝时,百药仕太子舍人,东宫学士。隋朝杨帝时,桂州司马职迁建安郡丞。回到唐朝后,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散骑常侍。诚实坦率,曾直言不讳地劝唐太宗取消诸侯,为太宗采纳。被命修改五礼、律令。此外,根据《安平县志》,李百药及其家族墓地遗址位于河北省安平县成油子乡寺店村南部。
李百药(565-648),字重规定,定州安平(今河北)人,唐代史学家。他的父亲李德林曾任隋内史令,预修国史,并写了《齐史》。隋文帝时,百药仕太子舍人,东宫学士。隋朝杨帝时,桂州司马职迁建安郡丞。回到唐朝后,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散骑常侍。诚实坦率,曾直言不讳地劝唐太宗取消诸侯,为太宗采纳。被命修改五礼、律令。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奉诏书写《齐书》。根据父亲的旧手稿,他还收集了他的书。十年后,它变成了50卷。后宋人为区分萧子显的《南齐书》改为《北齐书》。
李百药出身仕宦家庭。父亲李德林字公辅,北齐时官至中书侍郎,参与国史修编,编成纪传体《齐史》27卷,入隋官至内史令,封安平公,任内又奉诏续修《齐史》,全书未成而卒。李百药从小就受到家庭的影响,十几岁时就好学博闻,富有独立见解。隋开皇初年,李百药曾担任东宫通事舍人、太子舍人、礼部外郎等职,还继承了父亲李德林的安平公爵。隋文帝赏识他的才华,一时朝中奏议文告,多出自他的手笔。隋朝杨帝时,他被排挤,官运简滞。隋末农民大起义时,他被胁要包裹在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等人的队伍中。进入唐朝后,他被唐太宗重用,作为中书舍人,赐爵安平县男,任礼部侍郎,最后官到宗正卿,封安平县子。唐太宗时期,李百药参与了制定五礼和法令的工作。在协助王子李承乾时,他纠正了承乾漫游无度的行为,不时对朝中的其他政事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李百药简介 唐朝历史学家礼部侍郎李百药